■ 尚红光
水净无尘映碧空,遥从绝顶落高风。
秋光夜散香随雾,尽入清池照月中。
这首《雾中月池》为清乾隆年间大邑知县宋载所写,是其《晋原八景》组诗之一。“明月池”为成都大邑古晋原八景之一,月池即雾中山的明月池。
该诗大意为山中平静如镜的池水没有一点尘埃,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从遥远的高山顶上,吹来了阵阵清爽的凉风;夜晚四周的秋天景色因风而疏散,随着轻雾送来了阵阵清香。四周风光景物,如同明月一起映入清池里,好像这些景物也照在明月中了。该诗展现出一幅水天一色、清风徐来、云雾缭绕的动人画面,读后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受。
雾中山原名大光明山,位于大邑县城北雾山乡两河口左侧之上,因群山长年“恒毓霞雾”,故得名雾中山。明代蜀中状元杨升庵曾题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明月池为雾中山著名的“七大胜景”之一,闻名遐迩。不仅县志有记载,而且《四川通志》也说:“池,古迹也,源于西海阿耨达池。”据《西芋记》载:“阿耨达池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近代瑞典人海丁考证:阿耨达池系指喀那山东南的利拉萨罗瓦湖。历史上,对雾中山明月池曾有诸多记述。
明代御史王圻在《游雾中山记》里说:由(开化)寺后循石梯而无几,忽见飞泉月池流出。上有短桥,胡庐山题为“流月桥”。去桥仅半里,为“明月池”。池,古迹也。源通四海,阿耨达池。不仅清乾隆年间任大邑知县、建德人宋载,深入雾中山考察、亲临明月池,写诗赞美明月池的美景并载入史册,且明代状元杨升庵在《雾中开化寺碑记》中记述,他曾与几位友人同行到此游览的情况:“往者戊戌岁,余偕邛州太守梦山张公纪、邑侯吴公兴、乡进士左公晋、王公葵,同游此地。池号明月,嶂名青霞。”
关于明月池,民间有诸多传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晴天的午夜时分,明月池里会突然发光,把四周照耀得如同白昼,持续约十分钟后消失。当地村民说:“明月池金光为五彩光环,每当皓月当空,即可见到。”这大概就是杨升庵在《雾中开化寺碑记》中所说的“相传西汉时,此景时有金色布地,玉砌天峦,景相无穷,庶甿惊罕”的写照吧。
当地人认为,富有传奇色彩的明月池水,渗透至开化寺附近时形成的泉水,成就了雾中山又一“七大胜景”的“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即八定水,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八特质。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将雾中山的“八功德水”送经省市权威部门检测,该水富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符合国家优质天然纯净矿泉水、饮用水标准,随着桶装、瓶装矿泉水进入寻常百姓家,雾中山的“八功德”矿泉水,享誉川西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