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水河三桥同框 刘栖池 摄
■ 杨勇 叶泰麟 刘栖池
连日来,重庆巫溪县朝阳镇汾水河上一张三桥同框的航拍照片刷屏网络。三座跨越近半个世纪建成的大桥并肩而立,见证了交通建设的辉煌历程。其中,由重庆高速巨能集团承建的巫云开高速公路汾水河大桥,以多项创新技术突破构筑的恢弘气势,成为最抢眼的桥梁工程。
三桥同框
跨越时空的奋斗对话
7月1日,巫云开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一张三桥同框照片在网上火了。
7月11日,巨能集团巫云开项目部员工刘栖池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带上无人机,前往项目部附近的三桥现场拍摄。“我工作刚满两年,就参与这样重大的工程建设,十分幸运,也很自豪,这是我们巨能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的勋章。”
刘栖池在整理照片中,也进一步了解了三座桥的发展史。
1977年,第一座单跨石拱桥横空出世,结束了村民世代摆渡的历史。这条“生命线”,让深山里的农副产品初涉广阔市场,开启了山乡的“破冰之旅”。
2007年,第二座更高、跨度更大的桥梁,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建设者鏖战七年方成。它承载着技术有限年代的坚韧,见证了山乡奔向小康的历程。
2025年,由巨能集团承建的第三座大桥——巫云开高速公路汾水河大桥,以730多米的雄健身姿,如钢铁巨龙飞跨113米深谷。它的通车将巫溪至开州的车程从150分钟缩短至90分钟,极大改善沿线300余万群众的交通出行条件,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桥并肩,跨越48载光阴,无声诉说着从“步履蹒跚”到“风驰电掣”的壮阔征程。
智勇“闯关”
毫米级精度的空中芭蕾
对于建设者来说,汾水河大桥的建设,也是一场在绝壁深谷上演的科技攻坚战。
面对113米深谷和复杂地质,传统支架施工风险高、代价大。巨能团队迎难而上,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无任何辅助支墩条件下的百米级窄幅钢箱梁顶推!这如同在悬崖间进行精密的“无支架空中穿针”。
为确保数千吨钢梁在百米高空平稳就位,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步履式顶推系统”。12台600吨级智能千斤顶协同作业,每步顶进35厘米,系统实时监测调整,将三维位移误差严控在±2毫米以内。这场“毫米级的精度舞步”,确保了庞然大物沿预设轨迹完美“行走”。
回忆起技术攻关岁月,项目总工程师曾超记忆犹新:“无支墩窄幅钢箱顶推如此大跨度,国内几乎无成熟案例,压力巨大。”从建立实时仿真模型,到远赴山东对标学习;从BIM平台上千百次推演,到精确控制每2.5米的三维坐标;从顶住压力指挥微调,到应对峡谷多变气候无数个不眠夜,无数次屏息操作,终换来核心技术突破。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贯穿设计、制造、施工、监测全链条攻坚。BIM技术深度应用,实现可视模拟与精准定位;专家驻厂严控质量;24小时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预警纠偏。该项目诞生了2项“国内先进”科技成果、1个省部级工法,申报6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山区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巨能经验”。
荣耀传承
匠心照亮新征程
汾水河大桥的完美落成与“三桥同框”引发的热潮,如同强心剂,注入每一位巨能建设者的心中,将职业荣耀与集体自豪推向新高度。
“有幸参与汾水河大桥建设,作为巨能大家庭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巨能集团路桥公司员工话语间都激动不已。“我们建设的重庆长江索道,是山城的‘空中名片’;千厮门隧道,是穿江越城的‘地下蛟龙’;深圳莲塘隧道,展示了巨能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硬核实力;而汾水河大桥建设,又是我们呈现在巫溪的一张新名片。”
谈到汾水河大桥展现的科技创新力量,更多的青年员工深受触动:“时代在飞速前进,工程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年轻一代的巨能人,更要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只有不断锤炼技艺、追求卓越,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