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粗放式的班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要求,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下,如何通过创新班组管理模式破解关键岗位人才短缺难题,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中煤三建朝源煤矿的实践给出了一个生动答案,他们将“精准滴灌”理念深度融入班组建设,让人才培养在基层班组落地生根。
创新管理氛围 “动作”精准到位
走进朝源煤矿的任何一个班组,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浓厚氛围。在综采队的班前会上,班长会针对当班作业内容,为每位新工人指定实操导师;在掘进班的作业现场,老师傅手把手教授锚杆支护的要领,连角度偏差都要控制在3度以内;机电班的老师傅们更是自发制作了“故障模拟箱”,利用工余时间带着年轻人反复练习排查故障。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是一套严密的班组人才培养机制在支撑。矿上为每个班组都配备了《岗位技能分解手册》,将复杂工序拆解成标准动作,就像教外科手术一样精准。班组的成本分析会上,核算员会给大家算一笔明白账:内部培养一个技工比外聘节省4.7万元,这笔账算清楚了,班组成员带徒弟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专家进行实操讲解。
在实操培训中,班组充分发挥了“细胞单元”的优势。机电维修班独创的“三个一”培训法——每日一题、每周一练、每月一考,让新工人在干中学、学中干;喷浆班开展的“毫米级”质量竞赛,把喷浆厚度误差控制在±5mm以内,既培养了技能,又节约了材料。这些来自班组的创新做法,经过提炼完善后在全矿推广,形成了良性循环。
班组特色化考评 激发人才活力
班组的考核评比也很有特色,不仅看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更看重人才培养成效,导师带徒的津贴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班组的荣誉与个人利益紧密相连,激发了全员参与的内生动力。
更为可贵的是,朝源煤矿将这种精准培养变成了班组工作的常态。每个班组都建立了自己的“人才蓄水池”,保持15%的技术后备力量;定期开展的“班组讲堂”上,老师傅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绝活绝技;老中青搭配的梯队建设,确保了技术的持续传承。在井下的综掘队生产系统,综掘三班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队长孔祥灿欣慰地说:“现在我们班的技术骨干比去年多了5个,再也不用为缺人发愁了。”这样的变化正在各个班组悄然发生,该矿关键岗位人员自给率从63%提升到92%,而人力成本反而下降了12%,这种“逆生长”正是班组精准培养结出的硕果。
严密的制度设计 破除人才坚冰
朝源煤矿的实践表明,班组作为企业最小的组织单元,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朝夕相处的师徒关系让教学更贴心,具体的工作场景让学习更直观,即时的考核反馈让成长更快速。
“现在掘进机的每个螺丝该拧几圈,年轻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谈到变化,矿长刘伟洋感触最深的是班组氛围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一套严密的制度设计:班组长的绩效考核中人才培养权重占30%,“师带徒”成效与星级班组评定直接挂钩,技术传承情况纳入班组成员的晋升体系。当人才培养成为每个班组的自觉行动,“人才荒”的坚冰自然消融。
站在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新起点,朝源煤矿的探索给人以启示:班组的土壤足够肥沃,就能培育出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栋梁之材。当一个个班组都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行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必将迎刃而解。这或许就是“精准滴灌”最深刻的价值——它不仅解了当下之渴,更涵养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