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智能交互能力,深度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教育个性化、革新教育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及完善教育评价等方面展现巨大价值。它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学,借助智能技术丰富学习场景,依托云计算共享优质资源,运用动态评价体系提升教育质量。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伴随显著伦理挑战,如教育者主导地位受冲击、教育对象自我认知失衡、技术运用不当易引发理论传播偏差与价值观偏移等。如何面对价值与挑战,对把握教育变革方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及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更能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指引。
人工智能技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正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在教育个性化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例如,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识别其知识盲点与难点,提供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学习资源推荐,使学习更贴合个体成长节奏。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人工智能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智能问答系统让学生随时提问并及时获得解答,在线课程方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虚拟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能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如让学生 “置身” 于历史事件中,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代入感,显著提升学习主动性。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云计算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云端共享,智能推荐系统可根据学生需求精准推送资源,避免浪费。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对教育资源进行智能调度和管理,优化配置,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接触优质内容。在教育评价中,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追踪学生知识内化轨迹,输出发展性诊断报告,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而且,它可以实现多维度、全过程的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摆脱传统单一考试的局限。
人工智能技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伦理挑战
(一)教育者主导性地位下降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启发学生思想,塑造其价值观的关键作用。但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技术凭借庞大数据库与强大算法,构建起智能学习空间与自主学习支持系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而,这也弱化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直接联系。技术采集和利用的数据多为教育过程浅层数据,难以反映师生间深层次情感交流。人工智能虽能提供即时信息反馈,却缺乏教育者特有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致使师生关系淡化,影响教育者在课堂中的主导角色存在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教育者能力提出全新挑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师生面对面传教的模式,为教育者提供超现实虚拟学习空间与交互式学习系统,要求教师兼具思政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育对象自我认知失衡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得以无限延伸,打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增强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互。但与此同时,也给教育对象带来自我认知方面的失衡。其一,无界限空间的匿名性让教育对象在网络中脱离实名制度约束,呈现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虚拟人格。从社会认知视角看,这可能是其被现实制度规范的“本我”人格在网络匿名环境下的释放。长此以往,若教育对象无法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易导致“自我”与“非我”混淆,形成 “两面人”。其二,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库、算法及计算能力,能对教育对象进行画像,实现个性化教育。但这看似精准的剖析,实则无法完全涵盖人的社会性与复杂性,过度依赖容易使学生陷入算法塑造的“信息茧房”,限制认知广度
(三)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不当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连接教育主体与客体的重要纽带,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介体,若运用不当,将带来诸多问题。在技术与思政教育结合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思政教育价值引领间存在辩证张力。从知识传播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注意力机制虽能高效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语义网络,生成个性化解读,增强内容针对性,但这种高度个性化阐释可能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准确性,削弱理论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弱化思政教育理论说服力。从价值观传播层面而言,人工智能开放性、多样性特征虽能加快价值观传播速度,但其数据基础蕴含的特定价值视角,可能在不受限情况下渗入生成内容,干扰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使价值观输出发生偏移。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引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正视机遇与挑战,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确方向、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未来,需在持续推进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同时,深入研究伦理问题,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与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安乡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