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海朝
五一过后,阳台上的金银花就开了,比老家早开近一个月,办公室立马有了一丝特殊的清香味。
阳台的金银花是几年前我从老家移栽来的。老家的路边、水渠边、房前屋后,野生金银花随处可见。
金银花发芽长叶时,没有人去关注它。端午前后,老家的各种山花陆续凋谢。草木渐深,麦子渐黄时,金银花才从几片叶间抛头露面,生出一簇浅绿色花苞,花苞长到约一寸长时,逐渐由绿泛白,清早在露水的滋养下显得白白胖胖,格外养眼,花开时又由白转黄,白的如银,黄的似金,成双成对,如鸳鸯起舞,因一花双色,有人叫它二花。金银花经过漫长的冬天而不枯萎,来年初春绽芽吐叶,晚春时鲜花怒放,还有个更诗意的名字叫“忍冬”。
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奶奶都会雷打不动地起早到野外蹚着露水摘金银花,中午时分才带着收获回到家,将采回的金银花拣去叶子和杂质,分类(发白即将开花的为一等品分成一类,其余绿色和开过花质量次一点的分成一类)摊在竹筐或簸箕里,放到阴凉处晾晒,这样不会变色。金银花价格贵,难采,但人们采金银花不全是为了卖钱,最主要的是留给家人作为夏天防暑降温饮用,在夏天收麦和碾场的龙口夺食时,各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泡上一桶或一盆金银花水放到地头或场边的树下,供干活人饮茶降暑解渴。
老家地处偏僻山村,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人们生病时,大都靠民间偏方应急处理。虚热上火、生口疮牙疼、中暑,泡一碗金银花水清热解毒,疗效显著,金银花成了每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备用药。
之后,在我离开家乡的三十多年,闲时也会对老家林林总总的草木回味深思,其中就包括金银花,且看古人是怎样赞美金银花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余杭》诗中写道: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诗人描写了暮春时节,漫山遍野的山花先后凋谢,依次送别春天。但这时,忍冬(即金银花)和蔷薇花开了。金银花清香宜人,蔷薇花浓香扑鼻,熏染得村村寨寨都浸润在淡淡的芳香之中;而唐代女诗人薛涛把成双成对的金银花比作鸳鸯草,春叶晚生,小花在叶中如飞鸟双翔,一味欢娱,只当春日还长,全然不顾秋风早早来到,于是以《鸳鸯草》为题抒发情怀: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五年前的清明,回老家上坟,看到父亲坟头的坡边攀爬着密密麻麻正在发芽的野生金银花秧子,挖几株带回市里,插在单位阳台上,没想到在这贫瘠的方寸地上,金银花与迎春花作伴,比翼成长,早春由迎春花领先报春,晚春时节金银花笑迎夏天,由于气温适宜和平时浇灌,阳台上的金银花总比老家早开花20多天,花开时,打开窗户花香四溢,让人陶醉。
平日坐在办公室,置身于工作中,抬头间看到窗外丝丝缕缕的金银花,绿意盎然,犹如一位美丽姑娘隔窗注视着,陪伴着我,微风中向我点头、招手、微笑。时而又像父母站在窗外,用充满爱意的眼神默默守护着我,鼓励我努力工作。
我情不自禁地走近金银花,闻着久违的花香时,也唤起了许多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