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工信部: 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竞争 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跃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本报讯 (记者 龙柯利) 针对光伏行业近期出现的低价无序竞争乱象,工业和信息化部于73日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明确指出将依法依规开展综合治理,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助力光伏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我国光伏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制胜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崛起之路,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光伏产业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回顾,我国光伏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实现了从无技术、无市场、无产业链三无困境到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应用市场全球最大的历史性跨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已超80%,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等关键环节产能均占全球70%以上;在技术创新领域,PERCTOPConHJT等主流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钙钛矿等新一代技术研发也走在世界前列;应用市场方面,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新增装机超150G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5%以上。

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双碳目标下的清洁能源需求,更通过完善的产业链和技术输出,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表示,这种全链条优势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繁荣背后的隐忧:低价无序竞争威胁产业根基。在规模与技术的双重领跑下,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暗流正在涌动。近期,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组件,导致行业利润大幅压缩,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怪象。

有的企业报价比行业平均成本低15%以上,这种自杀式竞争不仅损害企业自身盈利,更让整个行业陷入重价格、轻质量的恶性循环。参会的某头部光伏企业负责人坦言,低价竞争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削减研发投入,甚至通过降低材料标准来压缩成本,最终影响的是光伏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效率,损害终端用户利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发现,低价无序竞争已引发三大突出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部分技术先进但成本较高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二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劣质组件流入市场后,可能引发光伏电站安全隐患;三是国际市场摩擦加剧,低价出口易被相关国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形象。

多管齐下治理乱象:从的关键一跃。针对上述问题,工信部在座谈会上明确了依法依规、标本兼治的治理思路,提出三大核心举措:一是强化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工信部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加快出台《光伏行业公平竞争行为规范》,明确成本价认定标准,严禁以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将恶意低价竞争企业纳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项目招标。

二是推动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完善光伏产品标准体系,提高组件转换效率、抗PID(电势诱导衰减)性能等关键指标要求,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鼓励企业加大TOPConHJT等高效电池技术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加强质量监管,守护安全底线。工信部将联合国家能源局,对光伏电站开展质量回头看行动,重点检查组件衰减率、逆变器效率等核心指标;建立光伏产品身份证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问题产品可查、可溯、可追责。

展望未来:全球光伏中国标准加速形成。此次综合治理不仅着眼于国内市场,更瞄准全球竞争制高点。工信部表示,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光伏技术标准成为全球通用规则;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模式,在海外建设绿色光伏产业园区,打造中国品牌+全球制造的新型合作体系。

    中国光伏产业的目标不仅是做大,更是做强’‘做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表示,通过治理低价竞争、推动技术创新,我国有望在下一代光伏技术(如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领域形成标准引领、专利主导的竞争优势,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