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杏花村外史》之第三季(连载之十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3 2 1配图.jpg

4-2 2 2配图 《北山酒经》、《酒名记》问世。.jpg

●《北山酒经》与《酒名记》。

 

■  杨仁宇

 

第十三回  

  

甘露风华双贤承传

北宋双贤慕酒芳,寻香路上遇豪强。

齐心护艺传佳酿,名记酒经岁月长。

北宋年间,文风昌盛,商贸繁荣,万象蓬勃。浙江湖州,朱肱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浸淫经史,兼通医道,身形清瘦,一袭青衫,周身散发着文人独有的儒雅气质,眼中满是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年幼时,朱肱随父亲游历至汾州,刚踏入街巷,醇厚浓郁的“甘露堂”酒香扑鼻而来,瞬间将他吸引。那独特的香气在他心底悄然种下向往的种子。此后,这缕酒香常萦绕在他的梦境与心间,成为他难以忘怀的执念。

而在陕西凤翔,出身富裕商人家庭的张能臣,不仅头脑精明,颇具商业眼光,还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酒文化满怀热忱。他身姿挺拔,面容刚毅,眼神中既有商人的精明,又饱含对酒文化的热爱。一次偶然,他听闻汾州“甘露堂”的传奇故事,从此,“甘露堂”酒在他眼中成为文化与艺术的珍贵结晶,探寻其奥秘的想法在心底生根发芽。

朱肱科举入仕后,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尝试用“甘露堂”酒调制防疫药方。然而,这一举动触动了权贵垄断药酒的利益,他因此遭受无端打压与排挤。一日,汴京突降十年未遇的暴雪,朱雀门外,一位老妇正用掺了石灰的劣酒为孙儿擦身退热,孩童背上溃烂的红痕深深刺痛了朱肱的双眼。“原来酒可杀人,亦可活人。”他悲愤地撕碎上报太医局的案卷,任雪片裹着墨屑飞向远方,随后毅然决然地脱下官袍,告别仕途。

与此同时,张能臣为撰写《酒名记》,踏上了寻觅“甘露堂”美酒的艰辛旅途。一路上,山路崎岖,鞋底很快就被尖锐的石头磨破,脚趾也磨出了水泡。遇到暴雨倾盆,他只能躲在破旧的山洞里,听着洞外呼啸的风雨,心中对“甘露堂”酒的信念却从未动摇。面对地方官府的盘查刁难,他始终耐心解释、出示文书,艰难地一步步朝着汾州前进。

终于,张能臣抵达汾州杏花村。村口酒坊林立,酒香弥漫。“甘露堂”酒坊主人是一位五十多岁、身材微胖、笑容和蔼的中年男子,身着蓝色粗布长衫,袖口挽起,露出古铜色手臂,热情迎接了他。

酒坊主人带张能臣参观酿造过程。走进酒坊,热气扑面,工人各司其职。酒坊主人指着堆积如山的高粱自豪地说:“我们‘甘露堂’的酒,选本地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的优质高粱,配上杏花村清泉,这是美酒根基。这高粱,播种与收割皆有时节,充分汲取天地灵气,才成就这般独特风味。”

来到制曲车间,酒坊主人捧起一块酒曲郑重介绍:“这酒曲是不传之秘,由多种珍贵草药和优质谷物,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精心制作而成。期间对温度、湿度的把控极为严苛,稍有差错,便前功尽弃。它赋予酒独一无二的风味,是酿酒的关键所在。”张能臣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认真记录关键细节。

变故突生,当地恶霸听闻“甘露堂”酒酿造秘方价值连城,便生歹念。这恶霸四十多岁,满脸横肉,眼神凶狠,带着几个凶神恶煞的手下闯入酒坊。他一脚踢翻酒桶,咆哮道:“老东西,交出秘方,不然别怪我不客气!”酒坊内瞬间乱作一团,工人们惊恐不已。

酒坊主人脸色苍白却坚定道:“休想!这是祖传秘方,绝不能落入你这种人手里!”恶霸冷笑,一挥手,手下抓住酒坊主人双臂。他上前揪住酒坊主人衣领,恶狠狠地说:“老顽固,今天不交,就让你酒坊开不下去!”

张能臣挺身而出,挡在酒坊主人面前呵斥:“放开他!光天化日强抢秘方,还有没有王法!”恶霸不屑冷笑:“酸秀才,少管闲事!不然有你好看的!”给手下使眼色,手下抽出短棍朝张能臣挥去。张能臣侧身躲避,后背撞到桌子。

此时,朱肱赶到酒坊。他见状大喝一声“住手!”快步抄起墙角扫帚,挡在张能臣身前。恶霸冷笑:“又来了个送死的!”朱肱盯着恶霸说:“强取豪夺非正途。你若对酿酒感兴趣,可坐下来谈,何必动粗?”恶霸不听,一挥手,手下冲向朱肱和张能臣。

朱肱挥舞扫帚周旋,他虽为书生,自幼也学过拳脚,一时间让手下近不了身。张能臣也捡起木棍加入战斗。但恶霸人多势众,二人渐渐力不从心。

危急时刻,朱肱灵机一动,卖个破绽绊倒一人。趁其他人分神,他对张能臣大喊:“能臣,你去报官!这里我顶着!”张能臣犹豫一下,见朱肱坚定眼神,咬咬牙转身跑向酒坊外。

恶霸让一个手下追去。朱肱拼尽全力阻拦,将扫帚当作武器,左突右挡,逼得剩下的手下连连后退。恶霸恼怒,亲自拔刀砍向朱肱。朱肱躲避不及,手臂被划伤,鲜血染红衣袖。他趁恶霸收刀间隙,一脚踢向恶霸手腕,长刀掉落。

僵持时,酒坊外传来呼喊:“都不许动,官府的人来了!”恶霸等人顿时慌神。原来,张能臣跑出酒坊遇到巡逻衙役,说明情况后及时赶回。

经此一遭,酒坊主人对朱肱和张能臣感激不已,毫无保留地传授酿造工艺,还与他们结为好友。当时正值严冬,张能臣偶感风寒咳嗽,朱肱赠送他几盒“青州白丸子”止咳。二人离开时,酒坊主人送了几坛美酒。

回到汴梁城,张能臣日夜伏案,将汾州见闻写入《酒名记》,每次都用朱肱所赠“青州白丸子”研墨。他发现这种由酒糟、艾草与冰片制成的墨锭,遇酒气能泛出隐隐碧光。

某夜暴雨,墨迹在“甘露堂”条目下洇开,化作一幅微缩《杏花村酿酒图》,各道工序技艺清晰可见。张能臣添注:“甘露非天成,实乃人心点滴。其味醇厚,其香独特,皆酿者之智与心血所凝也。”

朱肱则将“甘露堂”酿造技术写入《北山酒经》,从原料特性、酒曲制作到发酵蒸馏火候控制,都进行细致阐述。他结合医学知识,分析“甘露堂”酒对人体益处,写道:“酒,乃百药之长。‘甘露堂’酒以其独特酿造工艺,蕴含丰富营养成分,既能舒筋活血,又能提神醒脑,实为养生佳品。”

不久,《北山酒经》与《酒名记》问世,在北宋文坛和酒界引起轰动。《北山酒经》为后世酿酒者提供参考,许多酿酒师傅依此酿造,使“甘露堂”酒酿造技艺广泛传播。《酒名记》赞誉“甘露堂”美酒,让其声名远扬,汴梁城酒肆中“甘露堂”酒供不应求。

一个天清气寒的初冬下午,汴梁街头飘起雪花,给城市披上银装。街边店铺红灯笼摇曳,行人白气与雪雾交融。朱肱紧了紧披风,疾步前往约定酒楼。

酒楼内暖意融融,人声鼎沸。朱肱上到二楼,推开雅间门。张能臣早已等候,桌上摆着下酒菜。见朱肱进来,张能臣起身相迎:“肱兄,可算把你盼来了!”朱肱拱手回礼:“能臣兄,久等了!雪天赶路,耽搁了些时辰。”

两人落座,张能臣取出一坛“甘露堂”美酒,笑着说:“这是从杏花村带回的正宗酒,今日与兄台共饮,纪念这段旅程。”朱肱打开封泥,酒香四溢。两人举杯相碰,一饮而尽。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

“能臣兄,你这本书写得精彩,‘甘露堂’酒工艺和文化底蕴被你写活了,定会让更多人了解。”朱肱放下酒杯认真说道。张能臣微微一笑:“肱兄过奖。没你的《北山酒经》,我也无法详细记录酿造过程,你的书才是经典。”

朱肱摆手:“我们都是酒文化传承者,各有使命。你的《酒名记》让‘甘露堂’酒扬名,我的《北山酒经》提供技术指导,相辅相成,才能传承其技艺和文化内涵。”两人对视一笑,再次举杯。

窗外雪花纷飞,落在酒楼屋檐。此刻,他们与“甘露堂”酒灵魂相融,感受着酒文化的魅力。

朱肱和张能臣的名字与“甘露堂”酒紧密相连,成为酒文化传承代表。《北山酒经》和《酒名记》被后世研读。酿酒师傅依《北山酒经》改进工艺,提升“甘露堂”酒品质,也为其他酒坊提供参考。《酒名记》激发文人墨客对酒文化的热爱,诗中多有提及“甘露堂”酒,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

汴梁城酒肆中,“甘露堂”酒最受欢迎,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以品尝正宗酒为荣。酒肆老板纷纷打出招牌吸引顾客,“甘露堂”酒成为情感寄托和文化象征。

时光悠悠,千年转瞬即逝。那源自北宋的“甘露堂”酒香,依旧在岁月深处袅袅不散。如今,杏花村的酒坊里,酿酒师傅们仍遵循着《北山酒经》的古法,精心酿造每一滴美酒。而《酒名记》中对“甘露堂”的盛赞,也被镌刻在酒文化博物馆的墙上,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双贤的足迹。每年的杏花节,人们都会齐聚杏花村,举杯共饮“甘露堂”酒,缅怀朱肱和张能臣,让这份传承千年的酒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