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会 龙双双
近日,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青年党员志愿服务队,跨越900公里的崎岖山路与近4000米的海拔落差,将“温暖童心 知识筑梦”的志愿帮扶活动带到了这片土地。这场活动不仅是物资的传递,更是一场知识与梦想的接力。
“精挑细选”背后的高原需求
活动启动前数月,重庆气矿团委的对接工作就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一份基于校方实际需求的物资清单被反复核对:400个储物盒、100条毛毯、400双凉拖鞋、各类球具……甚至细致到45套教师工作服与5台小型打印机。每一件物品,都直指高原师生最迫切的需求。
“我们坚持精挑细选、严格品控,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真正派上用场。”一位参与筹备的志愿者说。6月5日,满载6万余元爱心物资的车辆,沿着蜿蜒的川藏公路驶入洛若镇。在简朴而庄重的捐赠仪式上,重庆气矿此行负责人张晓冬郑重地将物资清单交到色达县县委常委冯颖手中。仪式结束后,洛若镇党委书记费文翔感慨地说:“这份来自山城重庆的关怀,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身,更点亮了他们的心。”
火箭模型点亮科技星火
捐赠只是序章,真正的“知识筑梦”在户外的多元课堂中绽放。色达县初中科学老师带来的一场科普实验,让许多从未近距离接触科学演示的孩子们屏住了呼吸。当老师用简易模型演示飞机起飞原理时,几十双眼睛紧紧跟随,高原的风声也盖不住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惊叹。
最欢乐的时刻属于火箭模型发射。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分组拼装简易火箭模型。“三、二、一,发射!”随着指令,一枚枚“小火箭”拖着细长的烟雾直冲湛蓝天空,操场上爆发出震耳的欢呼与掌声。完成发射的孩子们雀跃着跑回队伍,兴奋地讨论着发射角度与高度,眼神里闪烁着对浩瀚宇宙无限的向往。
地图拼出梦想的形状
在中国地图趣味拼图环节,丹巴登的“清华梦”只是众多童声梦想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的小手在各省份板块间移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拼凑着对远方的想象。“我想去拉萨!”“我想去清华大学!”童言稚语里,地理的边界被梦想悄然拓宽。
实用技能同样扎根这片土地。消防应急与心肺复苏培训现场,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掌握自救要领。急救模拟环节,高原阳光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小脸——在这里,生存的知识与诗和远方同等重要。
“我们将持续深化合作,聚焦教育痛点难点,创新帮扶模式,让这份温暖长久延续。”重庆气矿此行负责人张晓冬的话语掷地有声。从2013年成立至今,重庆气矿近400名青年志愿者的足迹已遍布助学、扶贫、抗疫一线。如今,跨越山海播下的种子,正在高原上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