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杏花村外史》之第三季(连载之八)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4 2配图。李白醉校郭君碑。.jpg

● 李白醉校郭君碑。

8-5 2配图。 李白在杏花村。.jpg 

●李白在杏花村。

 8-3 2配图。李白游晋祠。.jpg

●李白游晋祠。

 

■  杨仁宇/著

 

第八回

   

李太白诗酒杏花村

晋祠赏景意悠长,再赴汾阳觅酒香。

醉饮琼浆勘古碑,诗篇伴酒韵流芳。

大唐开元年间,春和景明,诗仙李白一袭素袍,腰悬龙泉宝剑,阔步踏上前往山西的漫漫征途。早闻晋祠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李白心驰神往,将其列为此次出游的首站。

刚踏入晋祠,李白便被眼前如诗画般的景色震撼。参天古木遮天蔽日,枝叶交错间漏下点点春光;清泉潺潺流淌,奏响自然的美妙乐章;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仿佛将时光拉回了久远的过去。李白漫步其间,时而轻抚古老的树干,感受岁月的沧桑;时而蹲在泉边,聆听泉水的低语。他沉醉其中,诗兴大发,高声吟诵:“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其雄浑豪迈的声音在山水间久久回荡,引得周围游客纷纷驻足,投来倾慕的目光,对他的绝世才情赞叹不已。

在晋祠流连忘返数日后,李白听闻汾州杏花村酒香四溢,佳酿闻名遐迩。对于爱酒如痴的他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无法抗拒的诱惑。于是,李白毫不犹豫,毅然踏上前往杏花村的旅程。一路上,他跨过高山,涉过溪流,眼中的期待愈发炽热。

终于抵达杏花村,一股浓郁醇厚的酒香扑鼻而来,瞬间将李白笼罩。村里酒坊林立,酒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李白径直走进“五誉清”老字号酒坊,刚一迈过门槛,那醇厚醉人的酒香便牢牢勾住了他的脚步。

酒坊老板满脸笑意,热情迎上,见李白气宇轩昂、风度翩翩,心中暗忖此人定非寻常之辈。“客官,您可是慕名来品尝我们杏花村美酒的?”老板笑着问道。李白嘴角上扬,微微颔首:“久闻杏花村美酒之名,今日特来一品,还望老板慷慨相待。”

老板连忙吩咐伙计端上一壶上等美酒,又摆上几碟精致下酒菜。李白接过酒杯,轻轻摇晃,只见酒液清澈透亮,色泽温润如同上好的美玉。他凑近鼻尖,深深一嗅,那浓郁酒香瞬间沁入心肺,令他精神为之一振。“好酒,果然是绝世好酒!”李白赞叹着,仰头一饮而尽。酒液滑过喉咙,醇厚绵柔,回味悠长,李白忍不住击节叫好:“此酒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老板,此酒何名?如此佳酿,当配一个绝妙之名。”李白问道。老板笑着回应:“客官,这酒还未取名,我们汾州的酒都习惯叫干和酒。您是大诗人,才华横溢,不如为它赐个名吧。”李白略作思忖,目光熠熠生辉:“此酒如琼浆般甘美,入口即化,就叫‘琼酥玉液’如何?”老板喜出望外,连声道谢:“妙,妙啊!‘琼酥玉液’,这名字再贴切不过,以后这酒就叫这个名字。”

李白在“五誉清”酒坊喝得酣畅淋漓,又听闻村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酒坊,酿酒工艺独特,所酿之酒别具一格。他兴致盎然,即刻前往。踏入那座古老酒坊,只见酿酒师傅们各司其职,忙碌有序。他们熟练操控着各种工具,将高粱、小麦等原料进行蒸煮、发酵、蒸馏,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李白饶有兴致地观看酿酒全过程,对师傅们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如此精湛技艺,方能酿出这般美酒,实在令人钦佩!”

“师傅,这酿酒之法如此独特,不知可有渊源?”李白好奇询问。一位年长的酿酒师傅停下手中活儿,微笑着说:“客官有所不知,我们这酒坊历史悠久,酿酒之法代代相传。据说,这酿酒工艺是先辈们历经无数次尝试和改良才得以形成,其中饱含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李白微微点头,感慨道:“传承的力量,深厚而伟大,值得敬重。”

师傅见李白谈吐不凡,对酒颇有研究,便热情邀请他品尝新酿美酒。李白欣然应允,接过酒杯,轻轻抿了一口。刹那间,那独特的醇厚口感与浓郁香气在舌尖绽放,与之前在“五誉清”喝到的酒风格迥异,更具一番别样韵味。“此酒真是别有洞天,令人回味无穷。”李白赞不绝口。

在酒坊里,李白与酿酒师傅们相谈甚欢,从酿酒工艺到酒文化,从诗词歌赋到人生感悟,无话不谈。不知不觉,暮色笼罩大地,李白这才想起该找地方投宿。酿酒师傅告诉他,村里的杏花村客栈干净整洁,服务周到,是个不错的住宿之所。李白谢过师傅,前往杏花村客栈。

来到客栈,李白要了一间上房,又吩咐伙计准备酒菜。不一会儿,酒菜上桌,李白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回味着这一天在杏花村的所见所闻。他感到心情格外舒畅,灵感如汹涌的潮水般袭来。

此时,客栈里来了几位文人雅士,他们听闻李白在此,纷纷前来拜访。李白热情邀请他们一同入座,共饮美酒,畅谈诗词。众人围坐一团,举杯共饮,气氛热烈非凡。“早就听闻李兄诗名远扬,今日有幸相见,实乃三生有幸。还望李兄能为我们赋诗一首,以助酒兴。”一位文人满怀期待地说道。

李白仰天长笑:“好,既然大家如此盛情,我就献丑了。”说罢,他稍作思索,目光如炬,高声吟诵起来:“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众人听后,纷纷拍案叫绝,对李白的才情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兄这诗句,将美酒佳肴的美妙与沉醉其中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妙哉妙哉!”“是啊,不愧是诗仙,这诗才无人能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李白的诗作赞不绝口。李白也被大家的热情感染,兴致愈发高涨,又接连吟诵了几首诗,每一首都赢得满堂喝彩。

在与众人的交谈中,李白得知附近有一块郭君碑,碑文记载了一位古人的生平事迹,颇具历史价值。他心中一动,决定次日前往一探究竟。

第二天清晨,李白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便朝着郭君碑的所在地大步走去。一路上,他欣赏着杏花村的田园风光,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来到郭君碑前,李白仔细端详碑文,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大致内容还能辨认。他一边读着碑文,一边陷入沉思。突然,他发现碑文中有几处地方存在疑问,与他所了解的历史资料有所出入。他眉头紧锁,心中疑惑不解,决定深入考证一番。

于是,李白回到客栈,查阅自己携带的书籍资料,又向当地的老者虚心请教。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碑文中的几处记载确实存在错误,是后人在复刻碑文时出现了偏差。

李白心中感慨万千,他觉得如此重要的历史碑文,竟然存在错误,实在是不应该。他决定将自己考证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后人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

此时,李白的酒瘾又犯了。他想起昨日在酒坊品尝到的美酒,不禁垂涎欲滴。于是,他再次来到那座古老的酒坊,要了一壶美酒,坐在酒坊的院子里,一边饮酒,一边书写着自己对郭君碑的考证心得。

酒过三巡,李白的脸颊微微泛红,眼神却愈发锐利明亮。他手中的笔在纸上如行云流水般挥舞,写下了一篇详实的考证文章。文章中,他不仅指出了碑文中的错误,还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呼,终于写完了。”李白放下笔,长舒一口气。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心中感到无比畅快。

此时,酒坊里的酿酒师傅们看到李白写完了文章,纷纷围了过来。他们对李白的才学十分钦佩,想看看他写了些什么。

李白笑着将文章递给师傅们,说道:“师傅们,这是我对郭君碑的考证心得,还望大家多多指教。”师傅们接过文章,仔细阅读起来。他们虽然不懂太多的历史知识,但从李白的文章中,也能感受到他的严谨和认真。

“李公子,您真是太厉害了。这碑文中的错误,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都没发现,您一来就给找出来了。”一位师傅赞叹道。“是啊,李公子的才学,我们真是望尘莫及。”其他师傅也纷纷附和。

李白谦虚地说:“师傅们过奖了,我只是对历史有些兴趣,喜欢探究真相罢了。这郭君碑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让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

在杏花村的日子里,李白沉醉在美酒与诗意之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与酒坊的师傅们、客栈的伙计们、村里的文人雅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被他的才情和豪爽所吸引,而李白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杏花村人的热情和淳朴。

离开杏花村的那天,村里的人都来为李白送行。酒坊的老板送给他几壶美酒,希望他能记住杏花村的味道;客栈的伙计们帮他整理行装,叮嘱他一路保重;文人们则与他吟诗道别,期待他下次再来。

李白骑在马上,望着送行的人群,心中满是不舍。他抱拳向大家致谢,说道:“杏花村的美酒和情谊,我李白永远不会忘记。他日若有机会,我定会再来。”

说罢,他扬鞭策马,缓缓离去。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送行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知道,这位大诗人的到来,为杏花村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他的诗作和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

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李白游历汾阳的故事,依然会被他的才情和对酒的热爱所打动。而那首“琼酥玉液漫夸奇,似此无惭姑射肌。太白何尝携客饮,醉中细校郭君碑”的酒曲,也成为了人们对那段诗酒传奇的美好追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