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人员在给钳工技术骨干讲解减速机装配要领。陆文凯/摄
■ 庞家友
西昌钢钒维修中心炼铁作业区的25名青年骨干和管理人员近日迎来了一场特殊“大考”。这是一场围绕《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展开的演讲竞赛,不仅成为检验理论转化能力的试金石,更折射出传统检修行业转型升级中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在众多职工注视下,这场由该中心工会策划的活动正催生出一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进阶”的深层变革。
擂台赛激活成长动能
“前两名奖励,后两名考核,年度先进从获胜者中产生。”该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作业长薛峰宣读的竞赛规则,让参赛者瞬间绷紧神经。竞赛共分5组,每组各有5名选手,抓阄决定每组派出的1名参赛代表,这名小组代表需将书中的管理理论与安全检修、技术创新深度融合进行演讲,竞赛方式倒逼选手必须实现“学用转化”。
据介绍,炼铁作业区生产技术骨干开展读书活动近5年,先后精读了《TPM管理与实践》《谁动了我的奶酪》《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等10余本优秀书刊。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每季度将开展读书演讲比赛,让青年班组长、管理人员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
“这种压力传导正在改变学习生态,过去读书是软任务,现在书上的每个理论都要对应检修技术改进、先进操作法、工装改进、检修成本(效率)等,这样的学习非常有收获,既能‘增压’,也能‘解压’。”获得此次竞赛一等奖的选手、区域工程师陆文凯的感言,印证着学习模式从“应付差事”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卓越者的“飞轮密码”
高炉机械班的逆袭故事成为典型案例。该班组从2021年到2025年连续4年包揽了超半数的转正名额,技能鉴定通过率高出均值15个百分点。李春辉班组组员唐俊在演讲中揭晓秘诀:“三年坚持每日岗前实训,将检修现场变为实训课堂。当别人抱怨培训占时间时,我们却在转动积累的齿轮。”这番解读恰如书中“飞轮效应”的现实注脚。
个人成长同样遵循此道。区域工程师李春辉分享的六西格玛黑带考试经历引发共鸣:前两次裸考失败,第三次系统研读教材、解析2000道真题后终获认证。“装配精度要求0.01毫米的时代,凭手感作业注定淘汰。”这种觉醒与部分职工拒绝安装培训APP、坚持刀口尺找正的“躺平”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管理者的“双角色”蜕变
在炼铁作业区,作业长提出的“班组长既是一线的战斗员,又是现场指挥员。”新要求正在检修现场具象化。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班组长从一线埋头苦干中抬起头来,关注班组管理与发展,技术能力虽然重要,但沟通力、领导力、团队建设力等管理技能也同样关键。作业区要求,作为一名班组长,需要将重心放在团队的管理和协调上,要学会分配任务、培养职工、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同时还要琢磨改进工法、工装,从而提高检修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陆文凯说:“区域工程师不仅作为管理人员去制定检修安全、技术方案,还要有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带领班组学习掌握激光对中仪、平衡仪等先进工具的操作,使检修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避免质量事故和返工发生。”正是这种“既懂管理又精技术”的复合要求,推动着该作业区管理人员思维不断革新,思维革新推动着现场检修质量、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减小。
这场始于读书分享的竞赛,已然演变为维修中心工会人才培育转型的缩影。从每季度读一本好书的持续蓄力,到每日进步0.1%的具体行动,当压力转化为持续转动的飞轮动能,这支钢铁队伍正锻造出适应智能制造的硬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