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龙柯利 综合报道
在充满生机的边疆大地上,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激荡产业振兴的澎湃动能。近日“民营企业进边疆·内蒙古行”大会在巴彦淖尔隆重启幕,4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517亿元,涵盖新能源装备、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
这场由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推动的行动,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吸引2500人次企业家参与,签约总额突破2300亿元,成为边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边疆篇章的核心引擎。它不仅为边疆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共同书写着产业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国家战略升维:
边疆从“末梢”跃升“开放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为边疆发展锚定方向。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和“一带一路”联通欧亚的战略支点,边疆地区正从“发展末梢”转向“开放门户”。在“八边固边”框架下,政治筑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等八大领域协同发力,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迈入新阶段。“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深刻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与边疆发展实际,展现出高瞻远瞩的布局智慧。
“民营企业进边疆”是对国家边疆治理战略的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必治边”,边疆地区在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对外开放中占据关键地位,“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边疆地区的战略地位,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共同推动边疆地区与国家发展的深度融合。
中欧班列如钢铁驼队纵横亚欧。
2024年,满洲里口岸贸易额达258亿元,将内蒙古的稀土部件、新能源装备输往欧洲,同时引入哈萨克斯坦葵花籽原油落地加工,实现“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跃升。新疆巴克图口岸创新“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进口货运量同比增长39.4%,成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典范。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边疆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广阔平台。
能源革命为丝路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内蒙古“头上风光、脚下煤炭、手有电网”的独特禀赋,催生万亿级能源市场——新能源装机全国率先破亿千瓦,新型储能超千万千瓦。晶澳太阳能针对高紫外、沙尘环境优化光伏组件;三一重能打造零碳产业园,绿电年输送超40亿千瓦时。“这里不仅是能源基地,更是数字经济的算力枢纽!”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指出,内蒙古依托国家算力节点,正以能源数字化深度融入“数字丝路”。这一能源革命不仅为边疆地区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新机遇,也为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政策创新突破:
锻造“北疆速度”营商高地
营商软实力是边疆吸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连续五年“新年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推出21条硬核举措,以“零距离纾困”的诚意拥抱产业新力量。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边疆地区的营商环境,也为民营企业在边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乌海市,“专班帮办兑现承诺”机制将审批时限压缩70%。清陶能源从签约到投产仅用8个月,总经理何泓材感慨:“不是清陶选择了内蒙古,而是内蒙古吸引了清陶!”联邦制药扎根巴彦淖尔18年,累计投资110亿元,受益于土地供应、技改奖补等精准政策。跨境便利化同步提速,广西凭祥口岸互市加工货值108.2亿元,同比增长68.7%,成为东盟贸易“黄金节点”。这些政策的创新与突破,为边疆地区打造了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民营企业的目光。
制度型开放迈出新步伐。
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在边疆试点预热,民间投资活力持续释放。2025年4月,内蒙古民营经济主体突破280万户,占全区经营主体94.93%;民间投资增速连续三年领跑东部地区。“地方‘放管服’改革和要素保障,让企业轻装上阵。”联邦制药总经理张文玉道出企业心声。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民营企业在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振兴实践:
戈壁荒滩变身黄金走廊
“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落地生根、硕果累累,以坚实有力的行动诠释着双向奔赴的深刻内涵。民营企业踊跃投身边疆,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沈莹指出,“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既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拓展了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了民营企业与边疆地区共赢发展、双向奔赴。这一行动不仅为边疆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在“五进兴边”策略牵引下,边疆资源禀赋与民营资本深度耦合,十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荒凉戈壁正蜕变为产业黄金走廊。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边疆地区的经济面貌,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
北纬45°“农牧业黄金带”孕育品牌高地。
内蒙古澳菲利食品打造绿色肉牛羊产业链,将河套平原秸秆资源转化为高端食材。山东五征集团西进新疆喀什,投入3.8亿元将4万亩戈壁变为绿洲,又北上内蒙古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推动“粮改饲”国家战略落地。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不仅提升了边疆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水平,也为民营企业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能源装备智造实现集群突围。
远景蒙新集团吸引头部企业“串珠成链”,构建先进装备制造生态;三一重能带来零碳产业园方案,实现技术与资源的深度融合。2024年“伊犁行”签约301亿元项目,抢抓“一带一路”风电、氢能新机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也为民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循环经济激活生态价值。
牧原食品创新“种养循环”模式,猪粪变有机肥、猪尿成液体肥,服务农田18.7万亩,助农增收4843万元。在库布齐沙漠边缘,企业累计治理荒漠9.1万亩,滴灌技术让沙丘重生良田。“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才是可持续之路。”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强调。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为民营企业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共同体建设:
石榴籽紧抱的共赢之路
“进”的深层内涵,是促进民族交融与民心相通。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强调:“要带动人员双向流动,多做‘小而美’的共富项目。”
就业互嵌筑牢民生根基。
联邦制药本地员工占比85%,年均投入千万培训农牧民;鄂尔多斯集团覆盖1.4万户牧民推行羊绒“优质优价”,并提供免费种羊配种服务。文化纽带凝聚共识,湖北与内蒙古联合打造“以茶促融”品牌。生态共治绘就绿色画卷,企业治沙技术让边疆大地重现生机。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为民营企业在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边民富则边境固,边疆稳则国家安。”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沈莹指出,行动既推动边疆发展,也拓展企业空间,是真正的双向奔赴。这一行动不仅为边疆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未来图景:
丝路新机遇下的边疆崛起
随着双向奔赴战略深化,边疆在双循环格局中的坐标愈发清晰。向东,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企业通过“订单式对接”布局绿电装备;向西,中欧班列满载“中国造”穿越亚欧腹地;向北,“低空经济”试点打开跨境物流新维度。这些新机遇不仅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民营企业在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内蒙古正聚焦“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加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北疆样本。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表示:“内蒙古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赛道上优势独具。”携程集团将携手内蒙古续写文旅融合新篇章,让草原壮美走向世界。推动边疆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这一宏伟蓝图不仅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营企业在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黄河九曲,奔涌不息;民企进疆,步履铿锵。当边疆绿电点亮丝路灯火,当共富故事传唱于草原毡房,这场跨越山海的携手,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注入磅礴的东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