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煜力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深刻的技术变革大背景下,企业家精神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企业家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维度、多主体协同推进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弘扬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现实借鉴。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深刻的技术变革背景下,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主体,其活力和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家群体的素质与精神。企业家精神不仅体现在冒险、创新和效率意识等方面,更承载着一种责任意识、契约精神与家国情怀。如何系统性地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不仅是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企业家精神并非天然具备,而是在特定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演进的。企业家精神对于提升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来看,企业家精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意识与能力。企业家应具备敢于突破常规、追求创新的思维模式,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核心力量。第二,风险承担与决策能力。企业家应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理性判断,勇于承担失败的后果。第三,组织与资源整合能力。优秀的企业家能在复杂环境下整合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第四,社会责任与道德意识。新时代企业家不仅是市场主体的领导者,也应成为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二、当前我国企业家精神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创业创新环境建设,但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仍面临多方面的制约,表现为教育引导、制度保障、社会认同和企业内部建设等层面的多重不足。
首先,在教育体系方面,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较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风险承担等企业家精神核心要素的培养相对薄弱。许多高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缺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和企业家潜质。
其次,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一些地方,市场准入仍存在隐性壁垒,审批流程繁复、政企关系不清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自由发展。部分中小企业在融资、税负、产权保护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影响了企业家的发展信心与长期投入意愿。尤其在创新失败的社会容忍度和政策容错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许多潜在创业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选择观望或回避。
再者,社会文化层面对企业家的认知与态度仍存在偏差,影响了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建设。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一些人对“企业家”的认知仍停留在“暴富”“唯利是图”等刻板印象之中,对企业家的价值缺乏全面理解和积极认可。媒体报道中关于“资本逐利”“富豪炒房”等负面标签也容易加剧社会对企业群体的误解,削弱公众对创业精神的尊重和认同。
最后,不少企业自身在组织文化和内部治理方面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企业在追求短期业绩的压力下,忽视了对员工创新意识、责任感和长期使命感的培养,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价值引导。特别是在家族企业中,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用人机制封闭、传承缺乏制度化等问题,也可能导致企业家精神难以代际延续。
三、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有效途径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也需要教育、文化和实践等多维度的支撑。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应从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协同入手,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企业家群体不断成长壮大,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一)持续优化制度环境,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制度是企业家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基础土壤。政府应以法治为根本,完善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机制,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消除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此外,应探索建立包容失败的容错机制,营造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宽松氛围,增强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积极性。
(二)着力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夯实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基础
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应系统设置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风险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应建立产学研融合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创投机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平台和实践场景,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适度引入创新、责任、协作等素养的培养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责任意识,为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打下深厚的价值观基础。
(三)注重社会氛围的塑造和舆论导向的引领,正面引导企业家精神
在全社会范围内应加强对优秀企业家事迹的宣传,弘扬他们在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社会公益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塑造新时代企业家的良好形象。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和公众平台,增强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尊重与认同,打破对企业家的刻板印象,营造“尊重创业、崇尚创新”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设立企业家表彰机制,如“创新创业先锋”“杰出青年企业家”等,激发更多人投身创业实践。
(四)企业自身主动承担企业家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主体责任
企业应在内部治理中强化对责任、诚信、创新等价值理念的制度化表达和文化塑造,建立激励员工参与创新、承担责任、勇于挑战的机制氛围,推动企业整体价值观与企业家精神相融合。特别是在家族企业与民营企业中,应通过完善的代际传承机制,将企业创始人的创业精神、使命愿景和经营理念系统性地传递给后代和管理团队,防止企业陷入“守业而不进取”的发展瓶颈。
(五)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家成长支持体系,精准提供创业服务
从初创企业的孵化支持,到成长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再到成熟企业的战略引导,应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同时,通过推动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培训与合作,构建企业家学习共同体与互助网络,提升整体素质,激发集体智慧,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生态。
四、结语
新时代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阶段,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未来,应继续从制度保障、教育体系、社会认同与企业自身文化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全社会尊重企业家、鼓励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只要有一大批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不断涌现,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充满希望与活力。(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