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栾永正向两位徒弟传授套料刀体刀具改进技能。
■ 李超
在2025年一季度北重集团特钢事业部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一组亮眼的数据如春日惊雷,振奋了在场众人:自主套料产能大幅提升,一季度完成无缝钢管套料226支,同比增长841%,为特钢事业部一季度产值突破6.6亿余元注入强劲动力。而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台镗床的“变形记”,更是一段团结协作,交织着智慧与汗水的动人攻坚传奇故事。
回溯过往,深孔套料加工,作为一种在实心棒料上套料,并取出中心材料形成芯棒的加工方法,在北重集团开拓无缝钢管市场初期扮演着关键角色。当时,国内锻造镗孔(套料)技术用于无缝钢管生产近乎空白。栾永,这位1970年出生的自治区劳动模范,自1986年踏入工厂大门,便扎根深孔镗加工领域,“岗位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见证着他在这条道路上的深耕与坚守。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实战经验,他毅然带领团队扛起探索套料技术应用于无缝钢管生产的大旗。
在技术探索的荆棘之路上,堵屑、打刀等问题如同拦路虎般挡在面前。但栾永和团队成员没有丝毫退缩,车间里,他们整日围着设备思考,观察冷却润滑系统的细微变化,反复调整刀体角度,记录试验数据,无数个日夜,车间里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机器的轰鸣声与他们的讨论声交织,终于,一套可推广应用的深孔套料加工方法应运而生,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更精准对接了市场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迫切需求。
时光匆匆流转,随着生产订单的更迭,大国重器“360工程”投入使用,一次性挤压管材逐渐取代套料加工成为主流。然而,随着合同量逐年攀升,为确保产品保质保量如期交付用户,套料加工再次成为关键保障。特钢事业部103车间当机立断,决定在3月份对一台深孔镗床进行改造,让其重归“战场”,提高生产效率。
但这场改造,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这台设备几经用途转换,从套料用床改为镗孔用床,加之老式工装陈旧,问题重重。2024年,车间第一台深孔镗床成功改回套料用机加设备,而如今,第二台设备的改造更是难上加难。设备尾座如同“生病”一般运转不畅,刀杆、镗头、鼓形卡盘也都“水土不服”,之前镗孔用的刀杆磨损严重,加工时跳刀现象频发,抱胆间隙更是让操作者难上加难,导致无人能正常加工。而能熟练套料的工人,仅剩栾永、刘君、王军等寥寥几人,新员工们还未掌握这门“硬核”技术。
面对这一“烫手山芋”,103车间设备主任找到栾永、刘君、王军和技术人员,将这项重任郑重托付,并承诺全力支持。栾永看着众人信任的目光,深知任务艰巨,却没有丝毫犹豫,带着刘君、王军等人一头扎进了改造工作中。
找正,是套料加工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找不好正,打刀、跳刀、闷车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废料,造成巨大损失。刘君作为栾永的徒弟,虽有一定基础,但面对这台状况百出的设备,也一度心生退意。
“师傅,这床子问题太多了,试车的时候跳刀特别严重,快就这样吧,咱们别整了!”车间里,机床轰鸣声中,刘君满脸沮丧地对栾永说。
栾永拍了拍刘君的肩膀说:“小刘,别灰心。咱干了这么多年,啥困难没遇见过?当年咱搞深孔套料加工技术,比这还难的问题都克服了,这次也一定行!”
王军也在一旁鼓励:“对,刘君,咱不能轻易放弃,再找找问题,肯定能解决!”
为了设备尽快“焕新”投入使用,几人开始了紧张而艰辛的探索。车间里,他们时而俯身调整刀体,时而垫脚找正滚轮架,从调整转速到控制吃刀量,每一个参数都反复研究。车间领导也紧跟现场,协调各项保障工作的身影从未缺席。
夜晚,当车间归于沉寂,刘君和王军的交流却从未停止。晚上回到家休息时,一旦有什么想法,两人还通过微信交流想法,常常一聊就是200多条,“我觉得是不是转速还得再调低点?”“咱们要不逐个取垫片再试试?”思想的火花在深夜碰撞,他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改进点。
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发现老式工装的刀杆磨损严重,影响加工精度。栾永回忆起2005年将套料刀体从同心刀体改为偏心刀体的经历,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提出从刀体方面寻找改进方案。他们在车间里反复试验,打磨、安装、调试……一个又一个问题在不懈努力中被逐步攻克。
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安装刀杆时,尺寸怎么都调整不合适,急得众人团团转。事业部领导得知后迅速行动,立刻协调相关单位加急改进。那几日,车间里热闹非凡,栾永、刘君、王军和班组长、设备主任等人,周末也未曾回家,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紧盯现场调试。机器的嗡鸣、工具的碰撞、众人的讨论,构成了一曲攻坚乐章。
经过近一个星期夜以继日的奋战,该台设备终于在3月初成功调试完毕,平稳运行。此时的设备效率大幅提升,从以前一小时走刀不到半米,到现如今达到此前效率的2倍以上,找正精准无误,刀具也更加耐用,一次装卡就能完成任务。看着设备平稳运转,产出合格的管材,大家疲惫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