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丽莎
5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要求将资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责主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形成主业更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的业务布局。推动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制度机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未来产业的具体范围,主要是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是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公布部署的。稍具体看,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60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9.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50万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5.6%;高端装备制造业1.45万个,占15.1%;新材料产业2.04万个,占21.3%;生物产业1.49万个,占15.5%;新能源汽车产业0.32万个,占3.3%;新能源产业1.17万个,占12.2%;绿色环保产业1.63万个,占17.0%;航空航天产业0.12万个,占1.3%;海洋装备产业0.02万个,占0.2%。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6.2万个,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4.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5万个,占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40.7%;数字创意产业1.6万个,占26.5%。
2024年,中央企业的资产规模突破了90万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在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涵盖了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集群发展等多个方面。
1.财政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政府划拨专门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示范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如北京市曾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产业基金引导。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分别提供不低于 1.5 万亿元和 8000 亿元融资,还与建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目标规模约 3000 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
财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 。例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按照车辆销售数量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税收优惠
所得税优惠。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减按 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发展。此外,对特定产业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业务取得的收入,给予免征或减征增值税等优惠。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本年度实际发生额的 50%,从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 150% 在税前摊销,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进口关税减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免征进口关税,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3.金融支持
资本市场支持。推进科创板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渠道,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银行信贷支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人民银行大力发展绿色票据、双创债券、并购票据等创新型产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融资担保支持。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例如,政府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帮助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
4.科技创新
支持研发创新。政府增加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技术研究等。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
5.打造产业集群
明确产业定位与规划。深入研究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优势,结合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确定本地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如某些地区根据自身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积累,精准定位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为主导产业。依据产业定位,制定详细产业发展规划,涵盖产业发展目标、路径、布局及重点项目等内容。规划要注重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契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规律。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技术共享等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
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产业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注册登记、项目申报、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服务;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
推动产业协作与协同发展。梳理产业上下游配套关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合作,建立稳定产业供应链;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协作,推动区域产业集群间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参与跨区域产业合作,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产业集群在全国和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据国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