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三心班长”孙龙海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JPG

孙龙海在奋力紧固卡箍螺丝。


■ 焦双喜 胡强 文/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西北油田塔河油区,钢铁井架刺破苍穹,跃动的橘红色工装是荒芜中最鲜活的风景。身高一米八五的河南油田采油二厂塔河二部采油班班长孙龙海,以“生活暖心、技术强心、管理贴心”三心法则,让班组如戈壁胡杨,深深扎根于大漠戈壁。

生活暖心:荒漠里的情感根系

面对夏季45℃的酷热、冬季-25℃的严寒,以及甲乙方管理模式,孙龙海的“三心工作法”如清泉润泽人心。他的宿舍如同“民情气象站”,屋内常备驱寒姜茶与治烫伤的獾油。

2024年惊蛰夜,沙暴肆虐,新员工小张突发高热。孙龙海用应急睡袋裹住小张,顶着能见度不足3米的狂风驱车30公里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室里,孙龙海攥着病历单的手沾着沙子,保温壶里的小米粥却还冒着热气。

他的关怀藏在细节里:为高血压职工老马绘制的“血压月折线图”,标注着 “限盐”“加药”;“胡杨夜话”中,口琴伴着河南方言讲述扎根的故事;每月 15日的“思乡包裹”,让塔里木镇的红枣与核桃,传递出家的味道。2025年春天,三名职工撕碎调离申请,拒绝离开。

技术强心:井场上的匠心锻造

“在戈壁,技术是生存课。”孙龙海的“四维淬炼法”将井场化作技校。12个实训区里,“故障盲盒”暗藏玄机,每个“陷阱”都源自真实事故。他手绘的《掺稀泵操作全息图谱》用三色标注风险,某页边缘还贴着警示纸条:“2018TK456井,因密封圈漏检停产12小时,切记!”

最绝的是“光影教学法”:激光笔在井架投射出跳动的参数曲线,青工们戴着夜视镜在模拟夜间环境下调节变频器。徒弟王建军记得,第三晚特训时,泵阀的嗡鸣在他耳中化作了具象的波形,“就像听见参数在喊‘高了!低了!’”。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结出硬核成果:班组研发的“套管气智能回收装置”,采用航天级陶瓷膜材料,年回收伴生气320万立方米;2024年技能大赛上,他们以312秒完成光杆更换,比行业标准快了47秒,裁判长惊叹:“这不是操作,是肌肉记忆的极限突破。”

管理贴心:铁律中的温情方程式

孙龙海的“三铁三零”曾被认为“不近人情”。2023年井喷演练中,三名职工应付了事,模拟失控超15秒。复盘会上,他砸下安全帽:“这不是演练,是拿命开玩笑!”此后的“三真训练”,让班组在45℃高温下完成全流程处置,汗水在井架下洇出人形盐渍。

但铁律的背面是柔性的关怀:巡井车的医药箱里,除了急救药品,还有专治咽炎的胖大海;工具房的角落藏着一只旧口琴,哪个青工想家了,他就吹一曲;去年职工生日,他用馕饼、核桃、红枣拼出“戈壁蛋糕”,发电机的轰鸣声中,全班跑调的《生日快乐》歌却让寿星红了眼眶。最动人的细节藏在他的工作日志里:“2024.5.12,小王第一次独立完成变频调节,奖励烤包子两个”“老马血压连续三天正常,明天带他去塔里木镇吃羊肉抓饭”。

六年来,他磨穿了27双巡井靴,掌心的老茧厚得能当砂纸用,带领班组累计采油83万吨。如今,孙龙海的巡井路线上多了道特殊风景:沿途红柳丛中,藏着6处用小石子摆的“安全警示标”,那是他和职工们一起设计的“戈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