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俊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趋势。智慧图书馆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知识服务体验。然而,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决策和规划。通过深入调研用户需求,明确图书馆定位,合理选型技术,加强数据管理,优化人员组织与培训,智慧图书馆能够实现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双提升,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从而在信息时代展现图书馆的新魅力和新价值,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目标确定
用户需求调研:在智慧图书馆建设初期,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是首要任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收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使用习惯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等信息。对于高校图书馆,应重点关注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如是否需要提供在线学术资源定制服务、虚拟实验室访问权限等;而对于公共图书馆,则需考虑不同年龄段、社会阶层读者的文化娱乐和知识普及需求,如儿童阅读区的智能化设施、老年读者的无障碍阅读服务等。
图书馆定位分析:结合图书馆的历史文化底蕴、馆藏资源特色和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明确图书馆的定位。是侧重于学术研究支持、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以社区教育和休闲阅读为主。例如,一些具有丰富历史文献收藏的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而位于科技园区附近的图书馆,则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科技情报服务,助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技术选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策略: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图书馆设备智能化管理和读者服务自动化的关键。在选择物联网技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图书馆的建筑结构、馆藏规模和服务流程。对于大型图书馆,可采用基于 Wi-Fi、蓝牙、ZigBee 等多种通信协议的混合架构,以确保不同区域和类型设备的稳定连接。例如,在书架上部署 RFID 标签和传感器,实现图书的实时定位和库存监控;利用智能照明系统和环境监测传感器,根据读者流量和室内环境参数自动调节照明和空调设备,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适配: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图书馆深入挖掘读者行为数据和馆藏资源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在技术选型时,应根据数据量、数据类型和处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大数据平台和工具,如 Hadoop、Spark 等分布式计算框架,以及 MongoDB、Cassandra 等 NoSQL 数据库。云计算技术则为图书馆提供了灵活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配置方式,降低了硬件建设和运维成本。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的部署模式。例如,对于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图书馆,可采用私有云或混合云架构,将敏感数据存储在本地,同时利用公有云的弹性计算资源满足高峰期的业务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如图书推荐系统、智能客服、智能检索等。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时,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模型。例如,基于协同过滤、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图书推荐系统,能够根据读者的历史借阅记录和兴趣偏好,为其精准推荐图书;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的智能客服,能够实时回答读者的咨询,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要注重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数据质量和更新机制,确保其性能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
数据管理
数据安全保障措施:智慧图书馆建设涉及大量的读者个人信息、借阅记录和馆藏资源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对于智慧图书馆建设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措施。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防止外部攻击;设置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处理特定数据;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安全位置,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数据质量提升方法:高质量的数据是智慧图书馆发挥效能的基础。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范,对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更新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建立数据审核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在图书元数据录入时,要保证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信息的准确无误;对读者信息的更新要及时、准确,以保证图书推荐系统和其他服务的精准性。通过数据清洗、去重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的质量,为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人员组织与培训
专业技术人才组建: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具备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或引进物联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专家等,充实图书馆的技术团队。这些专业人才能够负责图书馆的技术系统建设、维护和优化,推动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全员培训与能力提升:除专业技术人才外,图书馆全体员工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服务意识也需要提升。开展定期的培训活动,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智慧图书馆系统操作、读者服务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新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平台,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员工参与行业交流和学术研究活动,了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