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成 蒋晨曦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既是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要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对思政课的内容支撑和方向引领作用,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为重点,把握教师这一关键主体,以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支撑,激活思政课教学内容,让抽象的理论更加鲜活具像,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
明确关系,
把握同步推进的逻辑前提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前提是要把握好二者的逻辑关系,回答好同步推进“何以可能”。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构成了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用什么样的内容教育学生至关重要。思政课建设要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主体内容,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增强其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政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用真理说服学生,培养更多爱国奉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回顾思政课的建设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每当党的理论创新取得新成果,都会及时修订教材,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正是因为思政课不断吸收新的内容,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发展,才能保持生命力。
突出重点,
及时将最新成果融入教学
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理论成果在当前实践中产生,深刻回答了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问题,引领着当前实践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和行动纲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要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高质量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其他各门思政课之中,同时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围绕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
把握关键,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抓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吃透理论,内化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明道信道,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内在的框架体系、逻辑关系和精髓要义,真学真懂,做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内容的转换输出能力。思政课的教材语言具有规范性、理论性、概括性等特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善于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通俗、讲透彻、讲鲜活,让思政课更加接地气。
活化理论,
以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内容支撑
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不能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单纯的理论灌输内容枯燥,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需要将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结合起来,以理论阐释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让深奥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以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内容支撑,活化教学内容,让理论更加通俗。例如,在讲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容,可以运用中国北斗的案例,通过讲述北斗研发的背景、研发过程和研发成就,让学生了解关键核心技术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深刻领会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红色场馆、工厂车间、美丽乡村等地,更加直观生动地见证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充分发挥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使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与追寻。当青年一代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对现实的深刻影响和改造,这种思想淬炼终将升华为坚定的信仰之力。这正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使命,以真理之光启智润心,以实践之力培根铸魂,让党的创新理论浸润青年的成长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更多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栋梁之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项目编号:2024SJSZ0324)、2023年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3JSSZYB10)、2024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2024NLKY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周成,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蒋晨曦,临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