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非机制光绪通宝钱的特殊铸造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边昱 边玥彤

中国传统铸币经历了从硬范铸、软范铸到翻砂铸造的演变,其中传统的翻砂铸造法为人熟知。清朝光绪时期是中国铸币法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大变革时期,货币铸造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中央权威的弱化,地方各自为政的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铸币的铸造突破了原有的请批部颁等规定。除近代化的机制铸法外,还存在多种非主流铸造法,主要包括母钱锉边减重铸造、母钱改字铸造、活字法的运用、铆合母钱的运用、子钱修整后翻铸下一代子钱、机制母钱的运用、以机制币作为母钱翻铸子钱、软范法的运用、夹铸法的运用等,部分方法属于新生事物。

一、母钱锉边减重铸造

这种铸钱法较为多见,随着铜价的上涨,为节约成本、为减少私毁私销私铸等问题,铸钱局将母钱锉边后翻砂铸币。

二、母钱改字铸造子钱

母钱改字铸造子钱包括母钱挖字、去字铸造子钱。

三、活字法的运用

在宋钱的铸造过程中,如果某个钱文残损较严重则需要将其替换,钱文的替换至少有一种采用镶入楔形木字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木字嵌入后牢固性好,且木质在挤压下几乎不会在地章上留下痕迹。

五代十国时期,翻砂法铸钱已广泛应用,但地处闽南的永隆钱仍采用范铸法,这是经济规模有限情形下的铸钱选择,不过这对认识光绪钱的铸造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宝津局光绪通宝窄穿大型钱背上星版式存在星位差异,然而这种差异不太可能是不同批次的标识。毕竟制钱作为交易工具,并非艺术品,过于细微的差异在区分批次、明确责任时易产生不确定性,且当时的铸币工艺似乎难以达到后来机制币的精细程度,由此引发“点”使用活字字戳的猜测,即早期在较为硬挺的成型砂型上铸币,或许穿口上点和下点分别对应不同批次。但这种方法效率太低,在铸母的砂型上操作或在母钱上做标记更为合理,由此推测铸母级别可能运用了活字法。

光绪通宝钱中屡见类似宋钱的活字法铸钱实物。例如,宝河局钱中即有钱文个别字压郭等现象;宝泉局千字文钱中有背“日”字上横、下横借用郭、穿的现象,以及有背“宇”倒置于穿下的现象;宝津局千字文钱中有背“日”畸大的现象等等。

四、铆合母钱的运用

铆合法,即正面、背面采用不同制钱或母钱磨薄后用铆钉固定作为母钱进行铸钱的方法。铆合法始于汉朝,兴于南北朝,一直延续至晚清。光绪时期,不止一个造钱局使用这种方法(如宝津局、宝福局等),尤其是宝福局,实物例证多、版式也多,宝福局一些版式钱体上可见明显的铆钉痕迹。

五、子钱修整后翻铸下一代子钱

这一铸造方式导致同一版式系列钱币出现同比缩小的现象。

六、机制母钱的运用

机制母钱,即翻砂所用母钱,由机器特制而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河南铸钱局总办兼官钱局帮办的韩国钧著有《铸钱述略》一书。该书中对宝河局用于翻砂铸钱的机制母钱有“模以砂成印,砂之模仍须用钱,钱必铜制,刻工甚费,镌字于钢是为母模,盖铜片其上垫以铅块尽力锤之,铅较铜弱,为锤所迫则铜片入钢之凹处即成字形,幕亦仿此为之,然后将两铜片合成一钱如印,印泥如锥画……”等记录。

七、以机制币作为母钱翻铸子钱

以机制币作为母钱翻铸而成的子钱涉及宝吉局、宝奉局、宝广局等。例如,宝广局的实物存在背左右满文宝广和左满宝右繁体字汉广两种版式。

八、软范法的运用

软范法,即铸钱仍采用范铸,只是范为软质材料。

九、夹铸法的运用

夹铸法,即利用前端带有正反面反书钱文的金属大钳,以钳入铜液夹取成钱的工法。这种铸钱法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考证。这种铸钱法基本只用于私铸钱。光绪时期的私铸钱极多,其铸造也充分体现了民间智慧的力量。

同时,光绪通宝钱中存在类似于咸丰钱木刻版铸法的实物,红钱中也有疑似品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光绪时期,南方局还留存有铅质母钱。

此外,光绪时期存在大量手类钱,如河手云、河手津、武手泉、武手直、武手苏(六至七种版式)、武手南、直手武、直手津、直手源、津手泉、国手泉、国手东(六至七种版式)、福手河、福手泉、福手南、津手东(八至九种版式)、津手河(存疑)、津手晋、浙手苏、浙手广、苏手浙、东手津、沪手武(两种版式)、沪手津、沪手浙、泉手东、泉手昌、黔手云等,这些制钱的存在有力证明了当时局际交流的频繁性。

光绪通宝钱还有很多代铸钱、特殊金属成分制钱、铸造趣味品及特殊的加工工艺实证,这些钱币都是研究铸造法的实物例证。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