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家瑞
到5月2日,美国发起贸易战已整一个月了,华昌化工机械厂却迎来意外转机。东南亚市场订单量逆势增长30%,让这个老牌化工机械生产企业更加忙碌起来。数控机床的运转声从清晨持续到深夜,日均加工量从85件提升到120件,但产品合格率依然保持在99.2%的高水平。“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我们技术实力的证明。”5月9日,加工班班长张胜武如是说。在他的班组里,女工赵丽华正手把手指导新员工陈艳操作车床,而工人技师张玉萌则忙着调试新引进的数控设备。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群普通工人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中国制造的匠心精神。
传承:老匠人的坚守
清晨7点15分,还没到上班时间,张胜武就已经推开车间的大门。这位有着25年工龄的老班长,25年来如一日,每天都要提前15分钟到岗。他先是在更衣室换上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工作服,然后仔细检查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这台数控机床就像我的老伙计,听声音就知道它状态好不好。”他轻轻抚摸着机床外壳,动作温柔得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在隔壁工位,老员工赵丽华正在为新员工陈艳演示车床操作的要领。“进刀要稳,退刀要准,每个动作都要心中有数。”赵丽华边说边示范,她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地操控着车床手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陈艳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不时在小本子上记下要点,这已经是她这周第三次接受这样的实操指导了。
车间的技术传承不仅体现在师徒之间。每周五下午3点,张胜武都会雷打不动地组织技术交流会。上周的交流会上,赵丽华演示了如何仅凭手感就能判断车削精度,她蒙着眼睛操作车床,加工出的零件精度依然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这些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张胜武说,“我们要把这些宝贵的技术传承下去。”为此,车间还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每位新员工都要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至少半年。
创新:小改进的大作用
午休时间,当其他工人都去食堂吃饭时,张玉萌的工位上还亮着灯。这位工人技师正在研究一个新想法:如何改进刀具角度,让加工效率再提高5%。“别小看这5%,一天下来能多完成6个工件,一个月就是180件。”她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着不同角度的切削效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上周,她提出的一个简单改进方案,通过调整切削参数和刀具角度,就让法兰密封面的加工时间从原来的45分钟缩短到37分钟。
张胜武很支持这样的创新:“我们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求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在他的鼓励下,车间里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上个月,车间设立了“金点子”建议箱,已经收到了23条改进建议。就连进厂才3个月的新员工陈艳也提出了一个改进工件装夹方式的建议,经过试验后确实将加工精度提高了0.005毫米。“每个员工都是创新的源泉,”张胜武说,“关键是要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为此,车间每月都会评选“创新之星”,获奖者的照片会被挂在车间的光荣榜上。
责任:99%与100%的距离
下午3点10分,质检区传来一阵争论声。陈艳加工的一批管件中有两件被检出微小瑕疵,她坚持认为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差0.01毫米也是差,”赵丽华严肃地说,她拿起游标卡尺亲自测量,“你看这个密封面的平整度,差0.008毫米,虽然符合标准,但用在高压管道上就是隐患。”最终,陈艳红着脸重新加工了这两件产品,这次她比平时多花了20分钟反复测量。
这样的场景在车间里并不少见。张胜武经常对班组成员说:“99%的合格率意味着每100个零件就有1个不合格品,但对客户来说,买到那个不合格品就是100%的不满意。”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华昌的产品在东南亚市场赢得了“免检”的美誉。最近3个月,他们班组的返工率从1.2%降到了0.8%,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下降。为了确保质量,车间实行了“三检制”:工人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员终检。每个工件上都会贴上操作者的工号,真正做到责任到人。
团结:一个人的力量与一群人的力量
傍晚五点半,交班会准时开始。张胜武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班组连续3个月获得“质量标兵”称号,这是去年以来的第二次。“这是大家共同的荣誉,”他看向赵丽华、陈艳和张玉萌,“没有赵师傅的耐心指导,没有小陈的认真学习,没有张技师的创新改进,我们做不到这么好。”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匠心的致敬。
会后,班组决定用奖金购买一批专业书籍和精密测量工具。“我们要继续提升技术水平,”张胜武说,“只有每个人都进步了,整个团队才能更强大。”赵丽华主动请缨负责新员工培训工作,她计划编写一本《车床操作实务手册》;张玉萌则组织了一个五人技术攻关小组,准备解决几个长期存在的加工难题。更让人感动的是,陈艳主动提出要协助整理车间的技术档案,她说:“我要把老师傅们的经验都记录下来,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技术失传。”
晚上七点半,夜幕早已降临,但车间的灯光依然明亮。张胜武检查完最后一批工件,在记录本上郑重写下“今日合格率99.3%”。这个数字背后,是一群普通工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追求。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工作的热爱;他们不追求惊天动地,只求把每个零件做到完美。华昌化工机械厂的工人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中国制造的精髓,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坚守里。正如张胜武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们一定要做最认真的。”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