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奕杭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我们的生存依靠自然,我们的发展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无理索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我们找准自然与发展的关系指了一条明路,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因此,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强做大绿色经济,对于追求经济绿色发展繁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恩格斯曾经强调:“使辩证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并把辩证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式的简单形式上建立起来。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做基础的。”马克思对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商品到资本的转化的分析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贯彻,而对立统一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对其高度谋划发展,发展绿色经济不仅要把自然资源看作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更要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悖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的关系,比如当前我国正大热的旅游业,就是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依托地区生态特色,在呼吁生态保护、传播生态思想的过程中拉动消费内需,扩大就业渠道,产生新的经济热点,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发展绿色经济对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运用。
坚持可持续发展
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创造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萌芽、发展、爆发、缓解再到萌芽的周期性发展过程的分析是利用质量互变规律观察分析问题的生动体现。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也是对质量互变规律时代化、中国化的创造性运用,其成果的实现也要经历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统一的长期过程。为此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系,在时间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改革传统商业理念,促进商业与生态的合作,在经济建设中融入绿色商业理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促成经济领域各主体同时获益,从而将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在各商业主体之中,以便将绿色经济发展方式长期推行坚持下去;在空间上,要强化系统推进意识,从顶层设计入手,长时间、宽领域、强力度地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由上及下,由点及面的贯彻落实到物质生产领域,将我国的经济结构构建成一个“绿色”的球体,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领域输入,最终都会输出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由此可见,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创造性作用。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资本论》中提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联合起来劳动的生产方式的演进,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经济社会形态演进上的客观写照”。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体现;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发展绿色经济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的更高级回复。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论”的代名词,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效仿苏联也进行了“一五计划”这样高强度、大密度工业建设,尽管我国成功改变了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实现了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长期以来在生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却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造成了一系列如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历史证明这种粗放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发展绿色经济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境界,这正是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以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前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和观点为我国观察处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将之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法宝”指导实践,进而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理论武器。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