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示范岗在钻井现场组织试验攻关。
■ 刘天狐 周颜 文/图
3月28日,乐山北区块向分公司传来捷报:开工20天钻井峰值作业能力突破940口/天,测量主体也提前收官。这背后,是乐山北三维项目团队在砾石河滩与地质断层间激发试验展开的“参数攻坚战”。
乐山北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境内分布有龙门山断裂带、盐津断裂带等众多活动断层,制约着勘探效率和成果质量。面对复杂的地质结构,如何确定井深药量试验点?在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的系统试验中,又怎样保证试验质量?面对海量的数据,怎样才能得到最优参数?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物探259队井深激发试验组人员用专业严谨的态度,攻克了诸多难题,为取得详细的剖面资料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砾石区:
6小时钻进9米的硬博弈
乐山北区块因钻进效率低、地震资料获取难、深层地质结构成像模糊等问题,如同横亘在勘探道路上的“巨石阵”,成为业界公认的棘手难题。
为了啃下乐山北这块“硬骨头”,项目部开启了一场高难度的勘探 “突围战”。他们借助卫片与无人机的“空中之眼”,初筛6个点位进行10次分层取样,最后4轮参数比对,在抽丝剥茧中为后续试验提供了坚实基础。
钻井工序启动后,一场为期半个月的砾石区试验攻坚战就此打响。面对大渡河、临江河周边复杂的地质环境,项目部调兵遣将,依据不同区域特点精心挑选适配钻机。多功能钻机灵活应对多变地质,根管钻深入河滩砾石区,钝钻突破黄土砾石层,多种钻机协同作战攻坚克难。
3月13日,笔者看到在大渡河与临江河交汇的冲积扇,钻机与砾石层展开拉锯战。副队经理涂本先在日志中记录:试验井耗时6小时仅钻进9米,钻杆接口变形凹陷,这样的情况还很多。试验组沿河滩每隔20米布设探测点,在8个备选点完成5轮“探路式”测试,累计分析120组地层数据,最终锁定最佳激发点位。
数据实验室:
7天破译500组波场密码
3月中旬,采集技术中心的分析室彻夜通明。郑杰团队运用地震属性分析与频谱分解技术,在44炮井深试验和药量试验数据中,捕捉不同地层的“波场指纹”,采集技术中心运用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等技术,研究不同井深和药量下反射波、折射波的特性,分析河滩砾石区数据,他们连续72小时进行正演建模,最终在500组可控震源数据中,找到砾石层与白垩系的激发参数“黄金组合”,为后续勘探提供精准指导。
面对龙门山断裂带复杂构造,项目前线更是艰辛。从3月6日到3月13日试验组“三进三出”在黄土砾石区,组长梁华带领测量人员4次重测,累计步行超80公里,确保正点率较相邻工区提高4%。他说,这块项目为了优化参数,与同工区相比增设了3倍的人力和时间,就是要把参数做精做细。
参数攻坚战:
从破局0参考到波场重构
资深地球物理勘探专家在开工验证上中肯评价:“乐山北项目面临的地质条件和勘探难题极具挑战性。物探259队在激发试验中通过严谨的试验流程、海量数据的分析,确定的激发参数和震源组合方案,为后续勘探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周时间的试验对比,乐山北激发试验确定了河滩砾石区、黄土砾石区、白垩系、侏罗系的最佳激发参数,确定了可控震源在不同道路条件下的最佳组合台次和扫描频率。
谈及这些成果的意义,项目负责人冉晓川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些成果为地震勘探确定了最优参数,也会对地震勘探资料成像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寻找潜在油气资源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