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克攀/文 赖世怀/图

●西昌钢钒炼铁厂炉前工正在处理铁水沟流速情况。赖世怀/摄
清晨春寒料峭,厂区刺桐花争相斗艳。西昌钢钒智慧炼铁主控室内温暖而肃静,数十名工作人员专注操作,环形屏幕上实时数据如同炼铁的脉搏张力有度。集控中心主任陈利介绍:“目前,一高炉的风量稳定在4150立方/分,富氧率达到3.2%,二高炉的煤气利用率更是突破45%。”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开年来三座高炉协同发力,生铁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万余吨,一季度“开门红”目标已基本锁定。
原料保障夯实冶炼根基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炼铁厂自年初起便建立起“三位一体”原燃料保障体系。原燃料管理部门提前锁定优质资源,质检团队24小时驻守原料场,生产调度则推进实施“日跟踪、周分析”动态调控机制,确保全厂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高炉需要什么料,我就能配什么料。”在封闭式C型原料场内,原料区区域工程师廖勇很自信,他正在指挥将焦煤按厂家分堆管理,还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动态配矿保供操作,使配煤精度稳定控制在±0.5%以内。其中,混匀造堆团队采用了“分层平铺法”,优化高粉配比,成功将烧结矿锌负荷降低15%,为高炉均衡稳定生产扫清了隐患。
焦化分厂“小焦炉”负责人刘聂表示:“稳焦保供没问题。”焦化分厂今年对入厂煤种开展了140余次岩相分析和小焦炉实验,外供焦炭的热反应强度合格率达100%。通过动态调整配煤方案,焦炭硫分持续下降,较去年底降低19.5%。目前,分厂的全焦净成本、煤气单耗等主要指标均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精准调控锻造高产内核
在1#高炉整洁的炉台上,渣铁流裹挟1400°C左右的温度,以每分钟超过3吨的流速喷薄而出,两块硕大的显示屏不断跳变着风量、风压等参数。一高炉作业长曾中兴心无旁骛,专注地观察渣样。他是西昌钢钒的“金牌作业长”,在去年创造投产14年以来最好的高炉利用系数,还获得了2024年度鞍钢集团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
曾中兴坦言,去年三座高炉都吃过炉温的亏,炉温合格率不高影响了炉况运行。今年初,厂生产技术室牵头成立高炉专项技术攻关组,锚定“炉温就是生命线”的核心准则,每月复盘分析,制定应对策略,建立起跟踪台账,开发出“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超范围炉温的取样检测缩短至30分钟,当炉缸热负荷指数波动超过5%时,系统自动激活报警,指导倒班作业长在15分钟内迅速完成调整。这种快速响应机制使炉温合格率较去年底提高了7%。
面对复杂的原燃料条件,攻关组创新实施了“一炉一策”,保障了大风量、高富氧、大喷煤的强化冶炼生产。同为调整炉料结构,二高炉将球团比例动态调整至45%~60%,配合其他物料平衡造渣制度;三高炉则应用配合矩阵多环布料,应用梯度富氧技术,调节精度超预期,达到5立方米/小时。这种精细化操作使三座高炉的焦比降低了7.1公斤。
技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在二高炉风口平台,新投入的陶瓷喷煤枪正在展现威力。它配合精心优化的角度和深度,将煤粉利用率提高11%,单日喷煤量提高100余吨;三高炉团队开发的“冷却调控模型”,则根据炉缸温度变化及时调节水流量,成功将冷却壁温度稳定在理想区间±0.5℃。这些技术创新充分保障了炉型稳定,为探索“高球比路线”提供了坚实支撑。
烧结球团分厂区域工程师钟鸣通俗地解释了“高球比路线”,使用高比例球团进入高炉冶炼,便于调整炉料结构,显著提升冶炼效率。该分厂自产球团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促进了生铁成本持续降低。为应对三座高炉的不同需求,球团工序通过“动态入机量调控”,增强造球盘的生产适应能力,为高炉球团配比拓展了调整范围。
据悉,截至目前,炼铁厂使用球团比例已达国内领先。
据智慧炼铁的陈利主任预估,今年铁水产量将超过去年。他介绍说,为深入贯彻落实鞍钢集团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公司战略部署,炼铁厂聚焦铁钢界面效率提升,构建起“大炼铁”模式,组建了7个专业攻关团队,推进铁焦烧一体化联动,推进跨工序数据共享,力争在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历年最优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