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邢廷武:在时代浪潮中锻造中国模具新范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5 4邢廷武.jpg

■  李冲

20253月的一个清晨,邢廷武像往常一样走进东莞市恒勇星汽车模具制品有限公司车间。他的手指轻触一块刚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盖板模具,金属表面的温度还未散去。这种触感,从2004年他初入行时的冰冷钢坯,到如今融合传感器与算法的智能模具,已伴随他走过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恰好是中国模具产业从代工贴牌走向自主创新的缩影。

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模具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8%,但高端精密模具仍依赖进口。同时,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下游产业的快速迭代,对模具精度、交付周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市场需求旺盛技术供给不足的剪刀差,成为邢廷武技术攻关的核心驱动力。

职业轨迹:技术与管理双线并进

邢廷武的职业生涯始于东莞一家五金模具企业的设计岗位。当时的中国模具行业正处于从传统手工绘图向数字化设计的转型初期,他亲历了国产三维建模技术从空白到普及的全过程。这段经历为其后来推动智能化转型埋下伏笔。

2016年执掌恒勇星公司后,邢廷武敏锐把握新能源汽车市场对模具技术的升级需求,主导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协同效率,恒勇星公司逐步在区域产业链中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他始终强调技术投入与市场需求的双向衔接,避免盲目追逐技术热点。

技术突破:破解行业共性难题

邢廷武的研发方向始终紧扣行业痛点。他独立自主研发的模具制造质量预测与控制系统V1.0,通过多维数据建模,显著降低试模阶段的材料损耗,相关技术指标已被吸纳为行业参考性规范。研发过程中,他经历了数千次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通过分析多源异构数据,构建出动态补偿机制,使系统能够适应不同材质与工艺需求。

在生产管理方面,他选择了渐进式革新的路径,推动研发了模具制造产线管理云平台V1.0,集成设备监测、能耗分析等功能,为中小模具企业提供了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被同行评价为既不高估短期突破,也不低估长期积累

市场敏锐度:助力企业发展

邢廷武始终保持着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特别是在中国模具市场快速兴起的背景下,他迅速组织资源进行市场布局,以创新的方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拓市场,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正是这种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使得企业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保持了稳定增长。

通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邢廷武不止在模具制造技术研究方面能力斐然,更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营销策略体系,不仅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也推动整个行业逐步转向更精准、更高效的营销方式,为整体模具行业市场开拓提供了新思路。

行业价值:技术沉淀与生态构建

在中国精密模具仍需大量进口的背景下,邢廷武的技术实践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其研发成果不仅帮助企业降低综合生产成本,更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推动区域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在东莞模具产业集群,多家企业通过共享技术方案,显著缩短复杂模具的交付周期,增强了承接国际订单的能力。

这种协同效应在疫情期间尤为显著。2021年某国际客户因供应链中断紧急调整订单,采用邢廷武技术方案的东莞企业,通过云端数据共享快速重组生产流程,最终提前两周完成交付,成为区域产业链韧性的典型案例。技术外溢效应还体现在人才培养层面。邢廷武推行的技术骨干带项目模式,培育出一批兼具工程经验与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未来图景:智能与绿色的双重命题

面对全球制造业智能化与低碳化转型趋势,邢廷武的探索方向愈发清晰。在智能化领域,他正在推进模具质量预测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升级,旨在缩短新项目的技术适配周期;绿色化方面,联合产业链伙伴研发的新型模具处理工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试验反馈显示其在降低能耗方面具备应用潜力。

这些探索背后,是他对中国制造业底层逻辑的深刻认知:模具行业的技术革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华丽跃迁,而是千万次试模中的细微改进。当我们把每个环节的效率提升1%,整个产业就能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