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之滨的安徽省太湖县龙山路经济开发区太湖聚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经理吕亮正与团队深入探讨新一代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优化方案。作为公司的技术核心与战略掌舵人,吕亮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企业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国内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领域的领先企业。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华丽蜕变,更是中国新材料产业崛起的生动缩影。
技术奠基: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吕亮与高分子材料的缘分始于2001年。彼时,他考入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但一次偶然的学术讲座让他意识到生物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于是,他毅然选择跨专业攻读高分子材料硕士,并从此扎根这一领域。硕士期间,吕亮跟随导师参与多个企业合作项目,第一次感受到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带来的成就感,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投身产业化埋下了种子。
2007年,尚未毕业的吕亮加入江苏贝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技术副总。彼时,国内高端光学膜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吕亮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高分子膜材料的工艺难题,立志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此后十余年,他的足迹遍布江苏多家新材料企业:在南方贝昇光电,他主导开发了耐高温LED封装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宜兴胜天冶金,他推动传统冶金材料向环保型转型;在无锡顺铉新材料担任技术总监期间,其团队研发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成为5G通信设备的关键材料,相关技术获得5项发明专利。这些经历不仅让吕亮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更让他深刻理解到技术与市场需求结合的重要性。
2021年,吕亮加入太湖聚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两年后,他以独资股东身份全面接管企业,并将其定位为“专精特新”领域的隐形冠军。太湖聚智专注于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发与生产,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柔性线路板、LED、新能源动力电池、加热片、高频电机、变压器绝缘、高温标签及加热电器隔热衬垫等行业。公司与多所高校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拥有一支科研攻关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科研队伍。团队凭借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出满足国内外微电子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
掌舵者的远见:
聚焦赛道与开放协作
从技术骨干到企业管理者,吕亮积极拥抱角色转变带来的挑战。他用“聚焦赛道、开放协作、持续迭代”三个关键词概括了自己的管理哲学。新材料行业技术壁垒高,但市场变化极快,企业必须找准细分领域,建立技术“护城河”。太湖聚智近期研发的柔性显示基材已通过多家头部面板厂商认证,这项技术布局了3年,专利申请达8项。吕亮始终强调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为此,太湖聚智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将高校的前沿研究快速导入产业化流程。
在吕亮的主导下,太湖聚智迅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2022年至2023年,公司获得多项关键专利,包括“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23 1 1325017.X),通过优化酰亚胺化工艺和溶剂体系,将薄膜的耐热性提升至280℃以上,同时将收缩率降低至0.1%以内,使其成为新能源电池和LED行业的首选材料;“低收缩率聚酰亚胺薄膜拉伸装置”(实用新型ZL 2023 2 2734873.2),解决了薄膜在高温拉伸中易变形的行业难题,使产品厚度公差控制在±10%以内,良品率提升了30%;“LED灯条板用聚酰亚胺薄膜周转架”(实用新型ZL 2023 2 3083610.6),创新设计的模块化结构,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客户反馈效率提升了40%。
创新与责任并重:
以技术定义行业标准
翻开吕亮的履历,一组数字令人瞩目:6篇核心期刊论文、5项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项省市级科技项目。但在他看来,这些成果的价值远不止于纸面。
“每项专利背后,都是一次对行业痛点的回应。”2015年,某汽车厂商因内饰材料VOC(挥发性有机物)超标陷入舆论危机。吕亮带领团队在3个月内开发出低VOC高分子复合材料,不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推动了行业环保标准的升级。“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吕亮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半导体产业的爆发,吕亮将研发重心转向功能性涂层材料。“比如动力电池隔膜的耐高温涂层,直接关系着电池安全性。我们的产品能让电池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目前已与多家头部电池厂商达成合作。”谈及技术细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工程师特有的执着。
2024年,太湖聚智获批“安徽省高性能薄膜工程研究中心”,吕亮担任首席专家。面对未来,他锚定两大方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化升级。公司正在开发可回收聚酰亚胺薄膜,减少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同时利用AI技术实现薄膜缺陷实时检测,推动工厂向工业4.0转型。
“创新没有终点,就像聚酰亚胺分子链的延展,每一次突破都是新的起点。”吕亮站在车间里,身后是轰鸣的产线,眼前是无限的可能。
十年磨一剑,
平凡中的非凡
从技术骨干到企业领军人,吕亮的历程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创新者,既能俯身实验室,也能纵览全局。他用专利书写技术高度,用管理诠释商业智慧,在太湖之滨,悄然改写着中国新材料产业的版图。
吕亮的成就并非偶然。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带领太湖聚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只要坚持技术创新,勇于突破,就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吕亮对行业趋势有着清晰判断:“高性能化、绿色化、智能化是必然方向。碳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智能响应材料等领域将迎来爆发期。”他特别提到“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我们正在开发可降解包装材料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这不仅关乎商业价值,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于太湖聚智的未来,吕亮描绘了一张雄心勃勃的蓝图:3年内登陆科创板,5年内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希望打造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平台,让更多年轻工程师在这里实现技术理想。”采访尾声,记者问及其成功的秘诀,吕亮笑言自己只是“时代的赶路人,如果说有什么经验,那就是永远保持对技术的敬畏,同时敢于跳出舒适区。新材料行业没有‘一招鲜’,唯有持续进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张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