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恒源煤矿:解锁新质生产力“人才密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夏伟

“继承,高级技师1000元技能津贴这个月就能兑现了,恭喜啊!”“谢谢。”近段时间,恒源煤矿运输区机电队副队长孙继承特别高兴,原来,他通过了2024年集团公司第二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获得电工一级(高级技师)技能等级,就能享受每月1000元技能津贴。“以前总想着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现在有了技能等级认定这个通道,技能大师就是咱技术工人努力奋斗的目标,也为青年职工脚踏实地钻技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孙继承干劲十足地说。

孙继承是恒源煤矿众多职工尝到技能提升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要依靠创新驱动、人才驱动。一直以来,该矿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育好、引好、用好人才“活水”,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最强“活力”。

技能鉴定畅通成才通道    

为打造一支技术硬、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该矿从深挖内潜入手,形成“理论+实操+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学历提升、技能提升激励制度,鼓励职工积极参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学历提升,并做好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序推进学历提升工作。聚焦职业技能鉴定,搭建职工技能提升平台,常态化开展日常理论和实操训练,根据集团公司关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办法的要求,积极做好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报名,组织劳模工匠、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小班化、垂直辅导,促进职工技能达标并取得等级证书,发放岗位技能津贴,极大提高职工技能评定的积极性,为职工的成长规划提供基础和保障。截至20249月底,该矿技能等级认定共通过374名职工,其中直接认定281人(高级技师2人、中级工23人、初级工256人),考试认定93人(高级技师5人、技师17人、高级工57人、中级工14人);36名职工报名参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中专班,学历提升率达1.5%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人人争当熟练工,个个胜任关键岗”活动,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树立岗位标杆,真正解决职工理论水平欠缺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以点带面,打造一支技能精湛、技术高超,善于解决现场难题的职工队伍,真正让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得实惠、受尊崇。自活动开展以来,该矿439名职工从非熟练工培养成为熟练工,299名职工从不能胜任关键岗转为胜任关键岗。

薪火相传搭建成才平台

“平常练习,这张可编程控制箱接线图要牢记在心里,对照各个控制器的位置和线号多练、勤练,缩短接线时间,保证准确率……”

朱振来是综采一区的一名综采维修电工,也是“皖煤杰出工匠”邹思伟的徒弟。与邹思伟结为师徒后,经过师傅的悉心指导,专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荣获2024年集团公司综采维修电工技术比武第二名好成绩,代表集团公司参加了20249月份全煤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这仅仅是该矿以师带徒的一个缩影。针对职工队伍技术底子薄、关键岗位人员紧缺等现状,该矿充分利用内部优势资源,采取“师徒结对”方式,对新工人、转岗工人、后备班队长、安全意识薄弱职工、无技能等级职工进行结对教学。依托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冠名班”培训等平台,建设采煤自动化、维修电工、运输机司机、PLC自动控制技术实训等项目教学点,将懂技术、有经验的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创新达人、草根专家请上讲台,现场讲技术、传经验,着力打造“一事一讲”“一活一训”精准课堂特色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复合工种、特殊工种、稀缺工种,推动人才队伍向多技能、复合型方向发展。上半年,该矿新结对师徒43对;开展机车司机、监测监控工、单轨吊司机、液压支架工等“订单式”辅导29179人;PLC 应用、采煤自动化电液控、组合开关等“冠名班”培训424人。

“下一步,我们将把更多的技能人才纳入技师团队,力争覆盖全部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快准’特色培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该矿培训中心主任朱萌说。

筑巢引凤引领聚才态势    

要想处理好留住和用好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就要在人才管理服务上下功夫。为帮助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更快速地成长进步,该矿围绕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大学生见习期管理办法,设立“轮岗培训期”和“定岗培养期”,分阶段加强大学生培养和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为大学生量身配备技术、操作等专业导师,积极推行专业导师“一对一”培训计划,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技能提升,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为使大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在师带徒的过程中,该矿结合不同工种需求及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阶段性培养计划及个人学习安排。从岗前培训、考试到跟班学习,导师从浅入深地向大学生传授个人经验,详细讲解岗位操作流程、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实操演示,手把手教学,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尽快胜任岗位要求。

同时,该矿把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作为凝聚人才的硬实力,突出解决人才服务“关键小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深化“两堂一舍”升级服务举措,着力让新入职大学生生活更舒心、工作更顺心、发展更安心。“既然选择留在矿山,就要勤学苦练,扎根煤海一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企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2023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陈志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