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对于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马新淼

20212月,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什么是低空经济?按照《人民日报》的说法,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飞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

通过笔者对于低空经济产业相关文件的阅读和在线下与航空器设备经销商的沟通调研,有了一部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除军用外,目前商用途径大部分的文章和专家观点都在讨论低空经济产业在物流、智慧巡检、低空旅游、智慧城市交通等方面应用,尤其是中小型无人机物流c端的应用和单双人eVTOL在后两年商业化运用算是低空经济产业方面讨论的爆点,这些确实是非常好的前景与发展方向,但在笔者的观点来看,目前低空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在两个方面:一、以国内中部城市机场为核心的航空接驳服务,二、对于航空器机库与起降平台的建设配套。

接下来阐述一下第一个发展方面的理由:首先对于航空接驳服务,无论是以机场与机场接驳还是以高铁火车站与机场接驳,从客群适应能力与客群的消费能力来说相比于智慧城市交通与城际城市交通有更加合适的消费群体基础。而且以城际交通举例相较于高铁火车一类的交通方式目前在相同运载量的前提下航空器不具备成本优势,最好的方式是作为一种高客单价的补充,或者类似于可承载5060人的航空器的造价成本能维持在1200-1500万人民币,凭借航空器运输效率的优势可能实现部分客运力的转化,来实现低空经济产业在城际交通和智慧城市交通上的布局,然而就目前来说航空器的成本还是居高不下的。第二点,为什么以中部机场为核心来辐射型的建设这一体系,除了考虑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的规划和国内一、二、三阶梯型的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一些高原盆地地形为基础形成的大型城市之外,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客运效率,提高中西部地区在生活成本上对于东部地区就业人员的吸引力,将东部地区部分的高端生产力人才输送到国内的中西部地区进行就业、投资或者养老,缓解东部地区近几年不断上涨的就业压力,高端人才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回流更加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圈与都市圈建设。

对于第二个发展方面其实是基于顺势消解前一轮经济周期产生的大量闲置房地产项目去库存的想法。用于接驳途径的航空器以低空的形式频繁在城市周边或者为节省路程直接穿越城市上方运行,出于环保宜居的考虑一定是电驱动的方式为最优选,而电驱动最便捷的充能方式就是整块电池的更换,所以为满足这样的条件,机库与换电起降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而这种接驳式的航空器和民航客机的体量比起来大小、重量、运载力、运行噪声、运行距离都是成倍数的下降,所以将上一轮经济周期在城市周边尤其是县一级的空置地产项目进行改造,若是符合航空器运行的相关安全标准,不失为重新利用资源去库存的好方法。

所以笔者在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以申请中央政府统筹备案、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商业化供应的模式,去规划接驳航线、机库与起降平台的建设,将新发展与清库存统筹协调,来节约后续城际交通与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规划、维护成本。

二是将这一建设以地方基建基金的形式让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同时在银行端形成以旧有坏账项目为中心改造供应链的信贷体系,既可以缓解地方化债和银行坏账的资金压力,又可以提高公众对低空接驳交通方式的认识程度,做到宣传的作用。

三是以中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形成以该产业循环为中心的、产学研政一体化体系,精准的对接高校、技术院校、国有制造企业、地方政府,解决高校科研资金不足、就业机会少与政策难落地的诸多问题,同时形成一个先进生产力导向的联盟来促进其他国家低空经济战略的发展落地。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