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磊(左二)向工友传授风锤使用技巧
■ 李继峰 惠亚鑫
在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崔家沟煤矿项目部,有个“锤王”之称的大师工匠,他就是有着17年工龄,与风锤打了十多年交道的朱磊。凭着一身精湛高超的“独门绝技”,他的事迹在矿区传为佳话。
“朱大师可是我们这里的宝贝,要是没有他,那还真不敢想。”在矿区,40岁的朱磊,先后精修过四代风锤,经他的手修过的锤,比新锤用起来还顺手。“锤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17年前,朱磊告别家人,从皖北老家来到三十工程处塔山项目部,从此后便与矿建结下了不解之缘。初来乍到,他被分配在掘进队检修工负责该风锤的检修工作,那时的他就爱钻研、爱研究,对各种型号的风锤更是钟爱有加,每天下井跟着师傅们一起检修这些“开路先锋”。
“不论干什么,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认真走好每一步。”话语不多的朱磊,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
因工作认真细致,很快他又被分配到机电队工作,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设备,虽然他开始什么都不懂,但却从未退缩过,而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遇到不懂的就向师傅和老工友请教,下了班也在努力,抱着厚厚的专业书籍一看就是半夜。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就从一个新手变成了技术过硬的“大拿”。
风锤是综掘打眼的关键设备,作为岩石克星,风锤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特别大,它的工作缸盖、钢球逆止阀和锤杆活塞等,一旦“罢工”,就会使矿建的生产线停下来。
去年11月,在崔家沟煤矿三一辅运大巷,有三台风锤同时出现故障。朱磊来到现场,在工友的配合下,拆卸、搬运、更换……职工们齐动手,对三台风锤“抢救”。经过仔细检查,周密分析,朱磊确认了风锤故障原因:销子磨损滑落导致作用力将机械密封拉松脱失去作用,风锤的驱动活塞在的旋转力作用下偏移正常工作位置,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发压力下降。朱磊找到风锤的“病根”,就对症下药,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抢修工作。可是,他在拆除钢球逆止阀时却卡了壳。受摩擦力的影响,轴套已经抱死在轴上,只能采取切割的方式。切割是一个很考验技术的活,太轻割不开,太重又会割伤泵轴。朱磊凭借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和扎实过硬的技术水平,成功分离了轴套与套轴。
井下潮湿冰冷的环境,没有影响到朱磊对待工作的热情,锤头的敲击声、电焊的火花、他的忙碌的身影交杂在一起,工友们都投来敬佩的目光。从安装紧固螺丝开始,到安装动力缸,再到安装机械密封、连接缓冲轴……直到最后调试。当重新听到风锤发出的强劲运行声音时,也意味着此次的抢修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关键时刻,朱磊冲锋在前,在百米井下的临时检修角,一张挂着汗水的脸、一双沾满油污的手和三台检修合格的风锤,不仅诠释朱磊对工作的热爱,也诠释着一名“矿建工匠”的执着与坚守。
从事矿建机电设备维护的朱磊的深知:一树不能成林,只有将技术传承下去,才能让一棵树变成整片森林。2021年6月,项目部以他的名命名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并聘请他担任项目部机电创新组长。他积极挖掘创新小组的潜力,带动专业技术创新,和创新“小发明”,推出一批“高精特优”的创新成果。同时,他利用劳模创新孵化基地平台,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英,其中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于士成,曾在全国矿建技能大赛夺冠,成为矿建集团的技能工匠。而朱磊也先后被提拔为机电队长、机电副经理。
作为机电专业的带头人,朱磊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毫无保留的奉献,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矿建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朱磊继续用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决心,守护矿建一线,排除着机电设备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