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创新驱动: 浅层井钻井设备的诞生之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2 2(创新之光配图)检验浅层钻井设备在一线使用情况。.jpg

检验浅层钻井设备在一线使用情况。


■ 张野  何龙  文/


1029日,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阿满I期三维项目51号(4991线6958号)微测井现场围观,看见司钻王年平完成自证视频录制的那一刻,“唐志均创新工作室”成员们的脸上绽放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笑容背后,是近一年辛苦研发的胜利。他们的浅层井钻井设备成功运行,马上就能在一线生产中展现威力。

确定浅层井钻井设备QC攻关缘起于2023年。当年“托木”三维项目施工后期,遭遇到主要由黄土岩层构成的大面积山体,尽管山体结构简单,但地表风化严重,传统山地钻机的高陡搬迁浪费了大量有效施工时间。当时在一线班组都流传着“搬家5小时,打井10分钟”的俏皮话,可见大家伙对此“幽怨”之深。

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山地物探项目部钻井工程队的“唐志均创新工作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就奔着服务生产一线的需求,解决老装备针对不同地形提质增效、突破生产中的技术瓶颈等实质性问题而去,那句俏皮话对他们而言,是赤裸裸的“打脸”。

确定要找回这个“面子”,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高强度战斗就此打响。工作室成员们把工作室搬到了工地上,细心收集研发需要的各种技术参数,能在现场解决的问题不拖延,不能解决的收集好数据及时上传不遗漏。

在动力系统匹配问题上,要找到合适的发动机和减速箱组合,让钻机在不同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犹如大海里捞针。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咨询各路专家,光是发动机就测试了好几种不同型号;在组装过程中,零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又冒了出来,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螺丝尺寸不对,都可能导致整个组装进度停滞。

在设计钻机的轻便问题上,既要保证强度又要减轻重量,这可把大家难坏了。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从普通钢材到合金材料,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有的材料强度够了但太重,有的轻便却无法承受钻井的压力。

一台一模一样的机器摆放在后勤基地的工作室内,工作室带头人唐志均根据反馈回来的资料,在大量文献和国内外最新资讯里找办法,一遍遍重复野外现场的研发步骤,力求完美。

终于,浅层井钻井设备终于有了雏形。

它有方钢独立桅杆、底座安装板、下链轮和自制滑盒支架。动力旋转部分用宗申XP225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带正反转减速箱、12V350W减速电机和手摇机械圆盘,还有独特钻井方法,用压缩空气经导气龙头、Φ50轻便钻杆、刮刀钻头,能吹出黄土、尘沙形成井眼。

“阿满”I期三维项目中,这项QC成果接受了实战的考验。和常规山地钻机相比,浅层井钻井设备就像是一个轻盈的小精灵。它只有100公斤左右的重量,操作人员从6人减少到3人,设备搬迁时间从5小时一下子缩短到1小时。

党支部书记张强感慨,这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彰显石油力量的实际行动,是朝着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迈出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