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痴心 30 载 创新成果 76 项 创效 2000 万元 丁志敏“要: 做就做最好的采油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 丁志敏.JPG

■ 杜宗军 葛宇侠

在江苏油田有一位平凡又不凡的采油工丁志敏。他痴心30载, 创新成果76项,为油田创效降本2000多万。

1994年工作,今年正好30年,能为油田省2000万,这些年算没白过。”这是20249月的一天,金风渐起,秋高气爽,笔者在采访采油二厂黄珏生产班站主任技师丁志敏,问起扎根一线创新30年有何感想时,他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自豪。

“不服气,不服软,不服输!”

30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作为仅有技校文凭,从一线最普通的采油工历尽艰苦成长起来的丁志敏,心中其实没有那么宏大的理想和追求。“一线采油工确实很普通平凡,咱干不了大的干小的,就算一项给油田降本一万元,积少成多就很可观了。人人都来创新,油田一定越来越好。”

凭着“不服气,不服软,不服输”的拼劲,丁志敏潜心钻研石油采输技术30年, 把热爱当作最好的老师,把为油奉献的初心当成创新不止的动力,从普通员工一步步成长为优秀党员、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采油主任技师,并拥有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30年来,他获得的局、厂革新成果表彰和奖励证书一百多本,可以摆满一桌子。

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新人辈出,成果不断。历年共获得厂级以上荣誉称号一百多项。20206月,油田命名了“丁志敏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给大家充电,他与工作室其他几名技师一起,不断充实工作室“大事记”“活动记录”“特色操作法”“合理化建议”“技术论文”和“QC活动方案”,定期讨论解决设备疑难问题的操作方法和应急措施,并在技师微信创新论坛发布信息,与大家共享创新经验。

“解决不了难题,大师就是笑话”

50岁的他,近乎满头白发,大家感叹,都是搞创新“烧脑子”“烧”的。办公楼里,亮到凌晨两三点的灯光下,常常有他忙碌的身影。甚至爱人临产时,他却因为新设备投用坚守在一线,还是妹妹替他签下同意手术的字。

“解决不了难题,大师就是笑话。”这是被人叫“丁大师”时,丁志敏的想法。在油井作业防渗膜清洗车间,看到同事们长时间戴着手套、口罩、眼镜,在长达4个月的夏季高温季,工作半个小时浑身就湿透,每天被长达17米、重达3吨的防渗膜折腾得疲惫不堪,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膜布清洗流程的优化”难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年创效达150万元。卸油点油罐气量大,呼吸口油滴飞溅,既产生噪音,又造成损失且污染环境。丁志敏设计出“三段四级”弯管型呼吸管道,在前端安装防泡网,又在弯管中安装不同方向的小挡板,完美解决了难题。

丁志敏参与和独创的项目就有76项。其中《ZD型中频加热控制系统的研制》已在全厂推广178台,累计节电138万千瓦时。《油井自主循环洗井装置》累计洗井近千口,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带动大家干,人人都创新,咱们油田才能红火起来。” 作为优秀党员,丁志敏的心中永远有着为石油奉献的最美初心。和创新团队的战友交流心得,是他的一大乐事。他最满意的“作品”,不仅是攻关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更看重的是一个个成长起来的创新能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人人都成为创新者。

徒弟李晓波,在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喜摘银牌;徒弟潘勇,在2014年江苏油田第十三届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金奖……目前,工作室已发展团队成员39人,其中高级技师以上10人、技师23人、年轻技术人员6人。

截至目前,丁志敏和他的团队共获得新型专利54项,其中,调剖污水回注泵维修工具研制、油井自主循环选井装置等12项成果推广应用。发表相关专业技术文章41篇,取得科技成果171项(其中省级10项,局级44项)。“工作30年,创效2000万,再干10年到退休,希望能再创效1000万。”这是年过半百的丁志敏给自己新定的下一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