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进一步推进成渝经济圈实体经济 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胡勇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成渝双城经济圈涵盖了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该区域正加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成为我国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极”,尤其《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三中心一基地”功能布局,将会更加凸显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与引领西部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的会议要求,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内在要求,对于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相关数据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得以加速、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和增强。

但是,研究发现,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目前依然存在“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高端数字人才需求供给不足与融合的机制制度环境待完善”等问题。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研发现,二者深度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数字技术的核心领域,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一些关键技术无法自主掌控,需要依赖外部引进,导致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时,一些产品的关键技术无法自主掌控,增加了转型成本和风险,影响了融合效果。例如,在高端设备、关键工业软件等领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 张伟,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区域经济研究》期刊,20236]。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时,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时,一些企业发现现有技术和产品无法完全满足其生产需求,需要进行大量的二次研发和定制化开发。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转型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影响了其在市场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

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有些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较难,导致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调研发现,这个问题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成为成渝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融资成本较高的难题,始终是困扰二者融合发展的障碍。例如,位于成都市的一家中型制造企业,企业尽管意识到采用智能制造系统和物联网技术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但是数字化转型时高昂的投入成本和后续运维成本,让该企业只能对数字化转型望而却步。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难以独自承担数字化转型费用,影响实体经济数字化改造,进而影响其拥抱数字经济,此类问题目前在成渝经济圈中的企业很常见。

(三)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

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协同规划不足、协同层次不够深入、协同结构偏颇、产业数字化滞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弱和数据要素共建共享不畅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甚至出现数据壁垒、数据孤岛与数据垄断问题。以重庆一个企业为例,辖区内YH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过数字化改造升级之后,全面提升了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产量良品率也得以大幅提高。然而,并非所有辖区内的企业都能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辖区内许多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或面临诸多困难,辖区数字化转型在企业之间差异性很大,即使在一个区县范围内,发展不均衡也是常态化现象。

(四)高端数字人才需求供给不足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数字人才供给仍无法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市场人才的需求。数字技术研发人才、数字管理人才、数字操作人才的供需矛盾均较为突出,特别是高端数字技术人才稀缺,比如,大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专家、云计算架构师等,总量仍然不足,难以满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调研发现,成渝地区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既懂制造业流程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制约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虽然成渝地区的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有限,难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的复合型数字人才。

(五)二者融合的机制制度待完善

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商业逻辑和产业性质,促成了跨区域、跨行业、多主体的复杂数字生态系统。然而,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仍面临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制度环境不完善的问题。例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针对数据产权归属、数据安全保护、非法数据交易、数据共享与融合等问题,监管体系、监管法规制度和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在融合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进程和融合效果。

 

三、政策建议

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数字经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成渝地区数字经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建议:一要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加大新技术应用转化,通过加大投入与技术创新,加快核心自主技术突围。二要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渝多种创新平台等,消除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壁垒,实现产学研闭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三要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抓手,鼓励成渝企业积极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圈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破国内国际技术创新资源制约,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二)金融模式多元化降低数字转型的成本

为解决成渝双城经济圈企业数字化进程中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与融资难问题,我们建议:一是政府、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共同创新多元化金融模式,降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融资成本。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低息贷款、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数字化的资金诉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供给,比如,落地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方式,化解融资主体融资难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搭建投融资平台,优化与丰富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所需的资金环境与资金供给。二是构建基于互助协作机制的共享金融综合体,降低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数字化过程中的转型成本。

(三)消除数据壁垒推动数字经济均衡发展

针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不均衡问题,我们建议: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化布局。二是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制定并实施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政策,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和责任主体,通过建立统一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数据流通和共享,消除数据壁垒。三是提升数字经济均衡发展效能,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数字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区域协同力和深度融合力。

(四)优化高端数字人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在成渝双城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程中,优化高端数字人才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至关重要,没有高端数字经济人才投身数字经济,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建议:一是加大高端数字人才引进力度,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培养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的数字人才队伍,加大培养力度。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与研发环境,配备先进研发中心与设施设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完善高端数字人才生活服务配套,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四是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如股权激励、科研项目资助等,激发高端数字人才的创新活力。

(五)完善实体经济数字经济融合机制制度

针对成渝经济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机制制度环境有待完善问题,我们建议:一要落实成渝双城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双城经济圈各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强化融合机制制度顶层设计,消除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机制制度壁垒,建立数字共享通道机制制度。二要深化政策协同,出台支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政府审批流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三要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的保护机制与制度,从机制与制度上明确数据产权、使用权限和责任归属,加强数据流通和数据共享监管,打击数据泄露、滥用等违法行为,激励更多的企业与研发人员更愿意投入研发之中。四要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发展合作机制,落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