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大松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政策工具,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川农业大学申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反贫困创新研究”已结项,该项目研究成果精心整理完善后汇聚成《农村金融反贫困创新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这部著作。该专著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该专著探讨了农村金融反贫困创新的理论内涵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农村金融反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是将小农户与现代金融市场有效衔接,构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村社信用联结共同体来有效衔接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并引导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与农村金融资本相融合,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反贫困制度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从而促进农户摆脱“金融贫困恶性循环”困境。
其次,该专著剖析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的信贷减贫机制。提出乡村振兴阶段农村金融反贫困不仅需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三农实体经济的供给能力,还需要积极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联结后积极防控农村信用风险,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模式,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作用于现代农村金融反贫困体系中,做到信贷事前甄别、过程控制与事后履约的数字化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并通过同伴监督的内部软约束以及农业产业供应链信贷的闭环交易大数据风险管控约束,推动产业链发展与信贷配给的有效融合,创新性地将小额信贷围绕产业链与供应链进行深度结合,将农业供应链体系纳入到融资增信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的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构建小农户与现代金融市场组织有效衔接的金融反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最后,该专著揭示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农户减贫增收的作用机制与绩效。通过评估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在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成效,提出农村金融反贫困的“制度+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农户多维减贫效果,针对不同贫困线标准下的农户贫困脆弱性的空间动态变化,提出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需要城乡协同治理,并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融合,实现金融反贫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来拓展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并建立村社信用共同体和政银保担协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部融资增信机制,为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和构建农村合作信用体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作为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农村金融反贫困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申云教授及其团队在书中所展现的深厚学术功底和严谨治学态度,也为学术界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农村金融反贫困创新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和多元路径,而且为我们从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视角,更好地防止脱贫农户出现规模性返贫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启示。相信在未来的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本书的研究成果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关心农村金融反贫困、乡村振兴战略的读者来说,这部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