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建设文化遗产VR大空间项目 助力四川文化国际传播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助理研究员 何煜雪

 

2024年5月6日,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指出,通过“数字四川”建设全面赋能,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不断充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量。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一个从保护修复、内涵挖掘、智慧管理到活化利用的全链条体系。其中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处于整个链条的后端产出端,对重塑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助力文化遗产文化元素及标识的提炼,提升文化遗产的公共可达性、活态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领域,国际国内涌现了一批多维技术应用探索“在线+在场”虚实共生体验和拓展多元创新场景的优秀案例。国际方面,2018年谷歌与Cyark制作文化遗迹VR“Open Heritage”(开放遗产)皆在虚拟现实中重建古迹和寺庙,2019年法国的VR/AR内容品牌Excurio制作《蒙娜丽莎·越界视野》《卢浮宫博物馆》《永恒的圣母院》等在内的多个虚拟现实作品,2023年新加坡真实东方传媒(MCC INTERNATIONAL)下属运营机构LWA卢瓦文化旗下的沉浸式互动内容品牌—博新元宇宙也与excrio进行合作出品大空间沉浸式探索项目《消失的法老》。国内方面,2019年湖北省博物馆联合HUBU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团队打造《VR曾侯乙编钟音乐游戏》基于AR/VR技术的文化遗产游戏类项目,2021年故宫博物院联合凤凰卫视打造的《“画游千里江山”项目》,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并运用科技化、艺术化手段将其转化为文化遗产数字艺术IP,2022年四川《三星堆MR导览“古蜀幻地”》创造虚实交互,营造文化遗产游览新体验,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打造的《预见珐琅》,运用虚拟平台沉浸式技术同步交互技术,开创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创新场景。

四川作为文化大省和文物大省,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数字技术为四川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活化建设和创新性转化发展,如何通过数字化体验升级,驱动文化遗产供给走向“活化体验式”,加强“传播力”,成为四川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亟须解答的课题。

一、四川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思维不足

文博机构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社会、学科、市场等多元价值表示认同,大众消费者也已逐渐形成“拥抱”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社会共识,但主体仍然多为政府主导。四川博物馆扩张数量大,但与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等的合作偏少,未能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理论、资金等社会各领域的合作优势。社会力量的参与性不够,缺乏文化资源持有、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创投资金相互联动作用。

(二)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活化率低

海量的文化资源大多数集中在文博、文保等单位,虽然部分单位已经开始探索从文化资源向文化数据的转化与积累,但大多数仍处于“沉睡数据”和“数据孤岛”状态,缺乏深度内容建构,尚未转化成为文化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更多停留在表层和符号上,文化内涵较弱。除了利用前沿科技,还需对文化自身的表达方式进行再研发和再创造,建立科技与文化二者共有的专门属性和文化价值,而非文化与科技的独立原有属性。目前,我省资源孤岛现象明显,文化遗产挖掘区域失衡,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不够,影响力较大的仅有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两个项目:一是与连偶科技合作推出的古蜀元宇宙《古蜀幻地》MR导览项目,二是与国文聚(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STEPVR北京国承万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VR大空间沉浸探索展《哇呜!三星堆》,还未形成完整的文化链条,缺乏代表四川多元化多样性的独特文化遗产数字大IP。

(三)资金人才技术短板明显

一是资金投入有限。四川在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方面投入资金较少,数字技术公司、网络平台和文化遗产三者结合共建的同时,需要让参与方获得利润创收,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是数字化技术应用浅显。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认同和现状感知呈现双向背离特征。部分决策者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对数字活化技术比如“XR”“AR”的区别以及创新模式还缺乏比较清晰的认识。多数文博场馆和文旅地传统静态文化遗产展陈游览的体验日益固化,无法满足大众对于文化遗产内容获取和交互体验升级需求。数字化的体验产品开发还远远不够,已有的沉浸体验与展陈表现力不强,缺乏创新性的XR体验新场景,绝大多数文化遗产资源在XR数字化方面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以及落后状态。

三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文化遗产教育浅层化、单一化、质量低,“数字化+文化遗产”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极为匮乏。无论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技术、数字文化传播,还是在数字文旅产品创意策划、设计、研发和管理运营等方面,都存在人才缺口。

二、加快建设文化遗产VR大空间项目,推动四川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共创平台,实现文化遗产供需有效对接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是一个复合命题。我省文化遗产数量多,呈现碎片化,地域化和条块化的特点,难以用一套系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连接。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在文化资源持有、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创投资金等领域的优势,通过建立串联文化遗产资源端、产业端、政府端、高校端、投资和媒体端等社会多元角色的“共创平台”,连接各地市文博资源,与产业化技术产品团队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二)内容升级:打造重点文化遗产IP的VR大空间项目,拓展活化多元场景

具有跨时空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文化遗产内容,是成为爆款IP的核心。一是在文化源头上做到清本正源,挖掘四川多元文化遗产大IP,遴选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的IP资源是关键的一步。二是在文化元素挖掘与原型提取上做到高保真度。三是在文化元素重构与创新上做到高还原度。将文化遗产分类后进行筛选择优打造,比如以古遗址代表的三星堆、稻城皮洛遗址石破天惊、盐源老龙头墓地、资阳濛溪河遗址;以古墓葬-悬棺葬、船棺葬、崖墓为代表的古蜀船棺合葬墓;以古建筑为代表的羌寨碉楼、石窟寺与摩崖造像等。对标《消失的法老》等优秀国际文化遗产的XR大空间项目,联合历史学家、科技公司,利用文化实物材料和文明溯源的内容,开发多模态空间交互体验应用场景的XR数字大空间文化产品。

(三)方式扩展:打造文化遗产游戏,拓展四川文化国际化传播新方式

陀螺研究院发布《2024年全球VR/AR产业图谱》指出,2023年XR内容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尤其以游戏场景最具代表性。文化遗产游戏类项目——《VR曾侯乙编钟音乐游戏》在“2021 Qualcomm XR 创新应用全球挑战赛”获得银奖,综合技术趋势表明,以跨地域性、强交互性为特征的游戏将成为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将文化遗产内核与游戏化产品相结合,利用四川优质文化遗产大IP内容,打造具有“生动化、沉浸感、深交互”等特征的文化遗产游戏传播链路,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的体验交互场景,推动游戏化应用成为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国际化传播的创新载体。

(四)可持续发展:更新教育模式,推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和推广

文化遗产在美育教育中有独特价值,有效支持文化遗产的大众认知和人才培养建设,积极顺应数字技术新趋势,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创新场景,建设文化遗产线上学习平台和模拟仿真教学平台、制作VR沉浸式教育产品以及开放式知识共享交互平台,解决文化遗产教育浅层化、单一化、质量低等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