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把握思政教育三大属性 培养堪当重任时代新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心蕊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指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论述,立足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与世界坐标,就培养什么人问题作出了理论概括和明确部署,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青年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因而青年的思政教育,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与力量之源。深入领会“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的内涵意蕴,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课题、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旨在培育对党忠诚、才干过硬的新时代青年。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征程的关键节点,思政教育创新必须切实把握我国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党需要的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教育要把培育学生忠诚品德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育主线,着眼于引导学生做到知信行合一,从党的理论接受主体转向党的理论传播主体;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涵养学生思维,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信仰、在动荡国际局势中清醒头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需要实事求是的实干家。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改进都需要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坚持政治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绝不动摇、坚决维护“两个确立”;坚持学理性就是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充分掌握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在具体实践中螺旋升华自身认知水平的本事。

把握思政教育的民生属性,旨在培育出胸怀家国、心系人民的新时代青年。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深埋血液的文化基因,是我国历经沧桑变幻仍屹立世界之林的民族密码。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核心。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的轨道,爱国的内涵肌理越发延展,面对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强权政治与文化霸权仍不容小觑的国际关系中维护国家安全与荣誉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对此,学校思政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动,正确激发并引导青年赤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推动课程教育与区域资源、校本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相衔接,将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用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体系化教育,扎根于帮助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矢志奋斗的原则;着力于培育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的新时代青年;聚焦于为青年传承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疫精神,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深耕于助力青年擦亮“永久奋斗”、奉献一生的鲜明底色;立足于引领青年时刻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西部计划、乡村支教、支援边疆……“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关注思政教育的战略属性,旨在培育出使命在肩、堪当重任的新时代青年。思政教育要着眼于战略意蕴,以高质量教育领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以使命担当涵养“愿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教育事业的长期性注定教育之所图不仅在当代,更在未来。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要不断学习党的历史——这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加强大历史观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补足精神之钙。唯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勇担重任。“担当就是责任”,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是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不断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切实联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走到人民最需要的岗位上,方能筑牢信仰之基。同时,要以全球视野塑造“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对民族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与系统性研判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对此,中国共产党秉承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提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前瞻性理论,充分彰显出格局意识、大国担当。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系统观念与国际视野,为思政教育培育合格时代新人呈现了最好样板。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就越要加倍努力,必须以思政教育为青年凝心聚魂,引导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从而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唯有聚社会之合力、集中华文化之众长,将三个属性的科学内涵贯彻思政教育全过程、全学段、全体系,才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提供德才兼备、坚实可靠的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