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甘孜州“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的“六个坚持”经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3-2 2 甘孜州检察机关扎实.png

        甘孜州检察机关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践行动。图为机关工作人员为联谊家庭发放生物资。甘孜州人民检察院供图


■ 杨环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甘孜州作为多民族自治州,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重点工作,充分把握州情,作出了举全州之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202271日,甘孜州正式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该行动以全州农牧民家庭为主体,以“1+2+N”联谊模式,全面覆盖6.5万余名公职人员,联谊26万余个户籍家庭的联谊机制,已建立300个“石榴籽工作中心”、2242个“石榴籽工作室”、2737支“石榴籽工作队”、培育 6087名“育籽员”;建成3047个城乡法治广场、长廊,提供法律服务1.3万次,培养家庭“法律明白人”26万余人……甘孜州在民族团结方面“晒”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民族团结进家庭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形成了“甘孜样本”,主要经验做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以来,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最广泛地凝聚和发挥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实践证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甘孜州已有一切成就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甘孜州阔步迈向新时代的制度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奋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二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民族团结大局。甘孜地处青藏高原,是康藏腹心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70年来,甘孜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展现了甘孜儿女的赤胆忠心和铮铮铁骨。一定要更加主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更加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富民安康各项事业深深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甘孜州积极探索整合社会组织力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向纵深发展。当前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协同社会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多方协作机制。

三是坚持开启经济繁荣发展的总钥匙。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州不断探索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抓住国家开放开发等重大历史性机遇,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甘孜州虽然实现了长足进步,但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仍未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民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福各族人民。只有发展好各地区的经济,尊重当地文化,各民族人民才能在自由的交往中形成和谐的关系,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四是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止返贫。甘孜州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要繁荣发展,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搞上去,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2020214日,甘孜州实现全域脱贫摘帽。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中,既要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总结成功经验,也要积极主动创新,结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着眼长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对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医疗卫生、教育设施、通信电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升级,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也让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甘孜的发展薄弱环节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实现消灭贫困的目标后,更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止返贫现象的发生,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扎实基础。

五是坚持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认同。文化因交往而活力生,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极交往是民族发展的一大有利条件。民族文化是民族经过上千年的积淀酝酿而形成的,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特质是凝聚民族合力最强劲的力量。为此,民族发展实践中,需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包容互鉴、求同存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正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象,积极构建一种嵌入式的民族居住格局和社区生活环境,形成巩固各民族“共居、共事、共乐、共享”的社会环境,加强各民族情感、利益联系纽带,不断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六是坚持加强民族交流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以实现“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进步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的实施是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认同、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和途径。实践行动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从民众身边事情、从切实利益出发,穿插于他们生活历程中。通过开展实践行动、进行理论宣讲等方式,使民众真正从内心认同民族团结的价值,从而自觉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民族团结进步意识能够反映民族交往的状态,在日常交往中,可以利用民族团结意识指导和辨别民族交往的行为和价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文化、德化和教化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已然包括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成为社会各阶层所关注的内容,并在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每个民族不断地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努力提升自己,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望顺利实现。

70年来,甘孜州全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干部群众“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意识得到深入强化和提升。要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倍加维护,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民族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永放异彩。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康定市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