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谢晓波:发展壮大湘湖的幸福产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谢晓波/

幸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提出的。在当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并称为“五大幸福产业”。这一提法旨在强调通过发展这些产业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且中国政府随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以促进这五大幸福产业的发展。国家幸福产业的打造与湘湖提出的“有一种幸福叫创业和生活在湘湖”的理念高度吻合。湘湖应该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这五大产业来全力打造“创享幸福城”。

 

一、旅游产业

湘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设立以来,湘湖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湘湖,更是给湘湖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湘湖应紧紧抓住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推动湘湖旅游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整合湘湖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湘湖旅游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消费者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趋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形成“核心景区+酒店集群+主题乐园+多业融合+沉浸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是促进产品创新与业态丰富。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包括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旅行、户外运动、夜间旅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引进和培育特色旅游业态,如提升“院士岛”、中国视谷”窗口园区、湘湖科创园、御湘湖国家健康城等发展水平,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深度融合,打造集科创、智造、旅游、商务会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三是强化区域合作与营销推广。发挥世界旅游博物馆、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等高端项目的带动作用,利用其国际影响力举办高端论坛、研讨会、文化节庆等活动,提升湘湖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行业地位。加强与杭州主城区、萧山南部八镇以及钱塘江流域、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客源共享和市场联动。制定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广告宣传、事件营销、社交媒体互动等,提高湘湖旅游的市场曝光度和吸引力。参与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博览会、高峰论坛、跨国路演等,与旅行商、媒体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拓宽国际客源市场。

 

二、文化产业

湘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跨湖桥遗址、越王城遗址等,这些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挖掘和保护,并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湘湖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一是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文化资源。进一步梳理、研究湘湖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更为科学、系统的保护与展示,同时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等,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增强游客和公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认同感。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如发展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体验、云上展览、网络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同时,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如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与IP。依托湘湖独特的文化资源,培育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文化品牌和IP,如围绕打造贺知章文化IP,开发“诗人村”项目,模仿成功的文化创意园区模式,以诗歌文学为核心,培育文艺创作和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湘湖地区的文化内涵。还可通过影视、动漫、游戏、出版物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媒介传播,扩大湘湖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是强化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跨界融合,通过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等方式,吸引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影视制作等文化业态入驻,催生出更多复合型、融合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构建大文化产业格局。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各类国际文化活动、节庆、艺术展览、音乐会、展会等平台,推动湘湖文化“走出去”,吸引海外优质文化资源“走进来”,提升湘湖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三、体育产业

湘湖地区已经建有一系列体育设施,包括湘湖郊野国际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水上运动中心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运动空间。湘湖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如马拉松、自行车赛、龙舟赛、水上运动节等,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带动了旅游消费。湘湖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完善体育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体育设施布局,提升设施品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可以考虑建设和完善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体育场馆,如足球场、篮球馆、游泳馆等,同时,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满足居民就近健身需求。

二是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如湘湖半程马拉松、“湘湖杯”元宵冬泳表演赛、“湘湖杯”业余足球联赛等,通过赛事的举办,提升湘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演出项目落户湘湖和亚运会开闭幕式演出及道具、主火炬塔等亚运资源永久留存湘湖畔的有利条件,深度开发亚运主题经典体育旅游线路,持续提升“亚运之城”品牌价值。

三是推动“体育+”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如体育+旅游、体育+医疗、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等,拓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对体育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育企业。

四是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探索体育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线上体育培训、智能体育装备、体育俱乐部、体育传媒、体育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业态,形成比较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同时,加强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体育、懂市场、懂管理的专业人才。

 

四、健康产业

中国·杭州湘湖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先行试验区成立以来,紧跟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不断探索健康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在健康管理、抗衰老医美、养生度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其发展动态和成果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国人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产业被视为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湘湖健康产业的发展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发展精准医疗、生物技术、数字健康等前沿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是促进产业链整合与优化。构建涵盖预防、诊疗、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环节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引导和支持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如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康复辅具等,形成健康产业集聚效应。

三是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健康领域专业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合作,设立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推动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积极参与国际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瞄准国内乃至全球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

 

五、养老产业

湘湖地区已经建有一批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选择。湘湖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越来越迫切,湘湖在发展养老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是健全完善养老设施。进一步优化养老设施布局,提升设施品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可以考虑建设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养老机构,如失能老人护理中心、老年康复医院等,同时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

二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如智慧养老、共享养老、互助养老等,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体育、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融合,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口特点,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养生游、文化游等,满足银发市场需求。

三是培育养老产业链条。加大对养老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养老企业,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激励各类主体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同时,加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老年协会等社会力量的培育和管理,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强化养老产业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养老产业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加强养老市场监管,规范养老市场秩序,保护老年人权益。

应该指出的是,湘湖五大幸福产业的培育发展不是一个一个产业孤立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应通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将五大幸福产业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具有湘湖特色的幸福产业集群和工作生活社区,创建一个集创新创业、生活居住、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幸福之城,让“有一种幸福叫创业和生活在湘湖”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美好的工作生活状态,让湘湖成为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向往之地。

(作者系湘湖智库专家。曾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厅级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法治建设等工作,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起草,多次参与省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主持省内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和重点规划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主编出版浙江通志《浙江总情卷》《浙江发展规划卷》等著作,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多篇调研文章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