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书忠
在职业教育领域,作为办学责任主体的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高投入、高效益”?作为管理责任主体的主管部门,如何加强对职业院校的有效管理?作为财会监督责任主体的财政部门,如何高效履行财会监督职能,促进财政资金支出规模更合理、项目支出结构更优化?现结合成本预算和绩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职业院校的成本预算和绩效管理的创新路径进行探析。
一、探索职业院校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2023年,山东省财政筹集资金74.4亿元(比上年增加3.8亿元),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及政策落地的实施。枣庄市财政对枣庄职业学院投入资金1.68亿元,约占学院年度业务经费总投入的55%。随着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迫在眉睫。
职业院校内控机制以“风险控制”为主,对于成本控制缺少必要的关注。另外,预算编制中“基数+增长”的固有思维造成预算编制不精准,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成本控制的效果。为实现“既降本又增效”的目的,职业院校需在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核算,但目前职业院校成本核算相关指引性文件还未出台,且因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学校管理、后勤保障、教育科研等方面不同于普通高校,《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规定的核算方法及公式并不完全适用于职业院校。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学生及家长普遍“重普通高校、轻职业院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就业出路较窄,在校学习普遍偏重理论,技能学习仅限于“蜻蜓点水”。破解“职业院校学生社会接纳度低”的难题也需提上日程。
二、以枣庄市A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业财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为夯实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工作,A职业院校将业务工作人员关注的履职效能、财务工作人员关注的资金使用效率、财会监督人员关注的合规性审查有效融为一体,探索建立成本绩效视角下以“四明确、三清晰、两控制”为主要内容的“业财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本文以“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六部曲”为主线,结合辨履职→设指标→析成本→评绩效→定标准→建机制,以质量控制为前提,创新运用成本核算方法,追溯成本动因,进行费用归集与分配。
办学质量与效益指标是学院发展与资金投入的“指南针”。学院聚焦毕业生发展、社会服务、学院整体发展能力、满意度等相关因素,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能力等三个维度设置效益指标。
履职效能指标聚焦办学质量相关因素,主要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三个维度进行考核。
析成本。以历史成本数据作为“镜子”,梳理枣庄市某职业学院发展轨迹。2019年度学院生均培养成本为1.69万元/人·年,2020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为1.15万元/人·年,2021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为1.36万元/人·年,2022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为1.51万元/人·年。根据历史成本测算,学院2019—2022年生均培养成本为1.48万元/人·年。2019年至2022年生均培养成本年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生均培养成本最高的2019年比生均培养成本最低的2020年高46.96%。主要原因是2019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折旧、教学设备方面支出较大。
评绩效。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将绩效管理深度嵌入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各环节,实现全过程绩效管理。
效益指标。学院效益主要体现在就业率高达100%、毕业生薪酬基本达到地区平均水平、中高职衔接程度较好、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依法办学理念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满意度水平较高等方面。但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还需要加大力度,专利成果转换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生国(境)外访学交流等方面未达到相关标准。
定标准。以“定标准”为抓手,助力学院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事实证明,辨别“有效投入”与“无效投入”最关键。从二级院系来看,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校)等4所二级院系因成立时间短、师资不完备、招生情况不稳定等,生均成本较平均值偏离度较大。因此,本次成本核算采用9所正常招生的二级院系生均成本平均值,作为学院整体生均培养成本。
生均培养成本。根据2019—2022年历史数据,剔除极端值,按照正常招生的9所二级院系的成本核算结果,核定学院生均培养成本定额标准为1.41万元/人·年。
生均教学成本。学生教学成本是指以学生为核算对象的教学与管理、服务成本,即学生接受教学管理、服务相关的各项耗费。非教学成本是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等专项费用。根据历史数据,将非教学成本进行逐一核算,分配至各二级院系。然后,从间接费用中剔除,得出各年度间接教学成本。将直接教学成本与间接教学成本相加,除以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得出生均教学成本。由此,核定学院生均教学成本定额标准为0.89万元/人·年。
以“建机制”为落脚点,建立“四明确、三清晰、两控制”的“业财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做到明确投入方向、明确投入目的、明确投入方法、明确投入标准,做到资金用途清晰、投入金额清晰、付款进度清晰。在内部控制中,加入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以二级院系为单位独立核算成本,强化二级院系的主体责任,开启全周期跟踪问效模式,实现成本控制全流程、可追溯。
三、职业院校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路径应用
按照“费用对应职能→职能对应产出→产出对应效益→效益对应费用”的闭环思路,梳理费用支出与履职效能的对应关系,建立职业院校成本定额标准与财政支出标准,探索“业财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为财会监督有效实施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职业院校以最新的“三定方案”为参照,结合学院内控管理,将业务、财务与内控进行关联性分析,建立“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等成本绩效与内部控制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办学风险控制、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学生培养成本控制三者融合的内控机制。
业务主管部门以业务督导成效为牵引,将业务、财务、内控融为一体,建立“业财控”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对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等业务活动的引导作用。以职业院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材料为抓手,进行主要业务活动的督查。同时,对照履职效益指标,以业务督导为切入点,分析财务成本构成对应的工作开展情况,并查看内控制度实施情况,逐一核实、检查业务部门的管理成效。
业务主管部门以成本核算为抓手,开展基于“业财控”三位一体财务工作日常督查;以绩效管理为契机,加大基于“业财控”三位一体的财务工作重点检查。业务主管部门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融入业务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内容。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控制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定期进行内控制度、业务实施、财务管理“业财控”三位一体监督检查,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前提,对职业院校开展内部控制检查与监督。
财政部门肩负资金保障、资金管理监督、资金拨付进度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财会监督等重任,“业财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有效促进财政部门履行职责,强化主体责任,提高资金保障合理性,促进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促进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出标准,促进财会监督协同高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业财控”三位一体资金保障及财会监督工作机制,可从源头上解决“职业院校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与浪费并存”问题,其基本收益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资源节约。
建立“业财控”三位一体资金保障及财会监督工作机制,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高校实行新绩效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吸收项目管理,注重“投入——产出”阶段的效率,提倡成本核算,降低教育成本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吸收目标管理强调“产出——效果”阶段的有效性,使得绩效(目标)--预算——效果(结果)之间高度的捆绑性,促使部门科学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优势。
建立“业财控”三位一体资金保障及财会监督工作机制,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本预算是以项目为基点,绩效目标管理是以项目为依托,从而形成“项目为载体、效益为标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部门财力分配的关键转变为项目竞争,项目建设质量和项目成效。因此,高质量项目集合,必然会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强化对绩效评价的内容、流程等方面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成本预算、绩效评价理念,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使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资金使用全过程,客观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堵塞管理方面的漏洞,达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