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萍
又是一年春将至,正是对上一年工作总结之时。上到每一个单位,下到每个人,一份高质量的年终总结都不可或缺。总结虽然是每年的“规定动作”,但是不能为了“总结”而“总结”,为了亮点而“点亮”,更不可大谈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则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是要让年终总结凸显“真味”“辣味”和“新味”,让年终总结既呈现亮点,又找出不足,这才是年终总结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都是谈成绩多,很少说不足。谈工作成绩时,事事罗列,无一丝遗漏,事事“可圈可点”,洋洋洒洒万言。而谈工作不足时,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不深挖根源,不刮骨疗毒,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工作能力需要提升”“吃苦耐劳精神需要加强”“帮助同志做得不细心”等鸡毛蒜皮的事去敷衍。
工作总结要在“亮成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明不足”“晒问题”,只有“明不足”“晒问题”,才能不会“被成绩冲昏头脑”。相比于“亮成绩”来说,人们“明不足”“晒问题”的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甚至还有人遮遮捂捂,不愿将不足、问题展示出来。有人说成绩是“九个指头”,不足是“一个指头”。事实上,真实情况远不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那么回事。而是有人刻意要用“九个指头”说成绩,以掩盖存在问题,越是存在问题严重,越是工作没有做好,越是“丑”,就越是要藏起来,不让人看见。这对下一步工作,不仅没有一点好处,还将后患无穷,会给群众留下刻意做假的印象,不仅影响形象,也将失去公信力。
俗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可轮到自己时,总“怕问题影响成绩”“影响政绩”“影响领导对自己的看法”。于是,领导听到的汇报、看到的材料,很少有不被“拔高”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甚至是一种“官场病”,是一种痼症顽疾,此风当刹之。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以《定期晒不足谈谋划》为题,介绍重庆市纪委监委出台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例会机制,专门搭建晒不足平台,让纪检监察机构领导倍感压力。“例会机制就是我们的常设比拼擂台。”许多同志表示,要变压力为动力,干了拿得出、叫得响的成绩,登台打擂才有底气。此举措应成为推广、借鉴的典范。
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让年终总结凸显“真味”“辣味”和“新味”,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谈成绩。真实性是工作总结的首要前提,尤其是书面总结少不了案例明证、数据支撑,切不可为了“好听”“好看”,就弄虚作假、随意篡改。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回顾全年目标任务进行系统梳理,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要深入调研、全面搜集素材、全面掌握情况,为提炼总结打下坚实基础。要如实反映成绩,坚持一是一、二是二,干了哪些工作就写哪些工作,拒绝搞“作秀式总结”、拒绝“盆景式总结”、拒绝“蜻蜓点水式总结”,不搞变通、不打擦边球。尤其是其中的数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务必核实无误,不能出丝毫的疏漏错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针见血”谈问题,才是“问题不说不得了”,才是“成绩不说跑不了”,才是政治上过硬。一个人不把缺点、毛病改掉,而是刻意掩盖、隐藏等,如何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又如何进步?只有把工作中出现的“缺点”晒出来,把“短处”显出来,重实际、说实话、亮实情、出实招,甚至“把鸡蛋里的那根骨头挑出来”,才能表现出“打铁必须自身硬”?才能把自己淬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亮成绩”要避免“夸夸其谈”“虚假瞒报”,善于提炼工作特色和亮点,形成可借鉴可交流的典型经验;“明不足”更要客观实际,对工作中的短板弱项,敢于揭短,自曝软肋,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剖麻雀的精神深入分析原因,敢于直面矛盾;要把脉精准,避免讲问题“避重就轻”“绕道而行”,而是把工作中的不足、问题统统找出来,查明原因,以便对症用药,那样的“俊”才是“真俊”,那样的成绩才不用遮遮捂捂,甚至经得起“鸡蛋里挑骨头”。只有敢于动真碰硬,才能让不足变成压力、动力。
“亮成绩”能振奋人心,“明不足”能催人奋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亮成绩”的同时,更要敢于“明不足”。惟有自身敢于揭短亮丑,才能始终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厚植“时时放心不下”的为民情怀,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使命,强化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建设等“熔炉”里“锤炼成钢”;才能坚决祛除“拈轻怕重、一曝十寒、患得患失、碌碌无为”等影响自我提高的“杂质”,才能实实在在把勇于担当、善作善成的“硬脊梁”“铁肩膀”锤出来,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切实“挑”起民族复兴的“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