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杨村煤矿: 自主改善激起创新创效一池“春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林枫


    综采工区自主改善项目运输机尾挡矸装置每年可节约人工费32万余元,掘进工区气腿式凿岩机快速连接器每年创效19万余元,生产准备工区的改善风泵集成控制阀彻底杜绝了时间浪费,工作效率提高了50%……

    2023年以来,山东能源兖矿能源杨村煤矿以扎实开展“两增三降四提升”活动为总抓手,以增收节支、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六精六提”精益管理为支点,多向发力撬动自主改善杠杆,共计80余项自主改善成果竞相涌现,为矿井创效250余万元,激活创新创效“一池春水”,为矿井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机制支撑  主打“创效激励”

    用好“节支创效、挖潜增收”的“生存法则”,自主改善是“必选题”。

    “每个季度各单位提报的自主改善项目数量都在增加,在筛选过程中,只能忍痛割爱,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表彰。”该矿市场化运行中心主任葛海峰说。

    杨村煤矿树牢“抓改善就是强创新、谋发展”的思想,完善精益化管理体系和自主改善管理,建立“5421”自主改善运行机制,本着广开花、广结果的原则,探索实行激励机制,采取一季一考评、一年一评定的考核方式对自主改善项目进行评选表彰,从矿到区队再到班组,层层制定奖励机制,激发职工创新创效潜力,营造人人会改善、处处能改善的浓厚氛围。

    弯钢筋梯专用工具、单体测量计箱、皮带H架调整装置……,在该矿生产准备工区综机车间的自主改善成果展示台上,整齐地摆放着该单位自主改善、小改小革成果10余项。

    “展示台既是展示职工的创新成果,也是为大家提供互相借鉴、激发灵感、技术交流的一个平台。”该工区区长陈岩介绍到。

    在激励机制的不断建设中,生产准备工区成为了是该矿小改小革自主改善的“高产单位”之一。

    目前,该矿已召开了自主改善项目评价会三场次,共评审优秀项目34个,发放自主改善奖励资金1.68万元。

盯紧浪费  擅长“对症下药”

    “作业后遗落的螺栓、配件,重复的操作、无价值的等待都是浪费,只要浪费点找得准,自主改善的价值就越大。”掘进工区技术员唐永鑫在多次参与自主改善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诀窍”。

    如何做,才能防止“浪费”从眼皮底下“逃之夭夭”呢?该矿从思想、行为、管理上打出一套“组合拳”。

    “我们首先从思想上打破‘存在即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主改善意识,消除一切浪费,确保整体效益最大化。”该矿总会计师徐敬华说。   

    多次召开专题培训班,邀请公司相关人员到区队进行一对一指导,加大自主改善和消除浪费宣传力度,普及七大浪费定义、浪费识别工具应用、清除浪费方法等方面知识,引导职工擦亮眼睛,提高职工发现浪费、改善浪费和消除浪费的能力。

    “物品分类、码放分区、标识清晰,所有材料工具一目了然,放取快捷,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杜绝了动作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矿6S精益管理受到广大职工的认同。

    持续深化现场6S精益管理,加强现场标准化管理、精益化管控,开展井下大巡检、现场大搜索、临时大讲堂,采取“监督+评估”“指导+考核”的模式,规范职工行为,合理安排库存,清理“非必要无价值”浪费项目,找出浪费识别的漏点、断点,抓住自主改善的“创造点”进行“对症下药”,真正实现“零浪费”和创新创效的“双利好”。

聚焦主体  专注“源泉再造”

    “技能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效的源泉,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充分迸发自主改善的新活力。”该矿党委书记、矿长孙念昌多次强调。

    冬日,窗外寒气逼人,但在该矿孔令军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内,自主改善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创新小组成员在公司二级技能大师孔令军的带领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技能强项,让废弃的零件找到新的“归宿”,闲置的材料又重新上岗。2023年以来,他们共完成自主改善和小改小革16项,为矿井带来经济效益37万元。

    成立创新工作小组,每月锁定重点课题、专项改善项目,指定业务精、技术硬、经验多的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提供思路、方法、工具、资源,缩短创新流程,降低创新成本,推动改善项目落地,在自主改善生动实践中提高员工素养,培养更多的“自主改善能手”,实现创新主体“源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