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拜访陈嘉庚故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陈泉辛


    福建省厦门市,人称之为“鹭岛”。1874年出生的陈嘉庚,是一只“鹭岛”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浩瀚的海洋、巍巍的群山,一直飞越到了东南亚的一片片橡胶林,在新加坡创业,最后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因为爱好古典诗词和音乐的缘故,与深圳一家钢琴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起,考察了有着“世界钢琴博物馆”之称的鼓浪屿。在风景怡人的小岛上,我听着此起彼伏的涛声进入梦乡,度过了一个诗意的夜晚。第二天,在参观完林语堂等文化名人的故居之后,有人建议到陈嘉庚先生的故居去看看,多人表示同意。于是,我们一行三十多人从鼓浪屿乘坐轮渡抵达对岸,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唱着“鼓浪屿之歌”,再乘坐旅游大巴车,沿着纵横交错的高架桥来到了集美镇陈嘉庚故居所在地。

8-2 2陈嘉庚故居.jpg

    最初对陈嘉庚先生是不甚了解的,导游一路上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陈嘉庚先生的事迹,我不禁对这位功德卓越的爱国华侨肃然起敬。我们一起来到了集美镇后尾角,也就是嘉庚路149号,这就是陈嘉庚先生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这是一座古老而简朴的两层小楼房,始建于1918年,听导游介绍,小楼有很多故事。他说陈嘉庚先生在小楼中,运筹帷幄,经商办学,创业兴家,都在此地。小楼也因此成为厦门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的见证者……听导游说,日本人在进攻中原之后,把战火烧遍了大半个中国。在1938年的某一天,丧心病狂的日本人用战机对厦门这座美丽的海岛城市进行地毯式狂轰滥炸,把这座小楼也炸毁了……直到解放后,厦门市政府为了纪念陈嘉庚这位对国家和民族有着突出贡献的爱国人士,经过多位建筑学和文化专家的多次论证、精心筹划,根据原来的设计,重新修建了陈嘉庚故居。小楼在最大程度上按照原来的建筑格局,再次展现出主人陈嘉庚先生的精神风貌。时光流转,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居所,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模样。

    在集美与陈嘉庚先生的故居近距离接触,必须以瞻仰向上的姿态。大家在广场上,仔细观摩着这座建筑面积大约有4000平方米的小楼,个个脸上都写满了对这位慈善家的无限敬意。我徐步抵近这座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不禁被建筑的外立面所吸引。也许是从事旅游地产策划的职业习惯吧,我刻意对建筑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观察,并用数码相机进行微距拍摄,生怕遗漏了细枝末节,我想研究一下福建建筑风格和材料。后来,我返回深圳后,查找相关建筑资料,才知道小楼外立面采用的是福建闽南民居常用的白石砌墙,用这种建筑材料砌墙,辅之以绿色瓦片盖顶,是对福建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传承。这座小楼的建筑风格总体上看起来显得非常简易、朴实,无不显现清雅典秀的迷人韵致。如今,在和煦的海边,伫立成一道既庄严又婉约的风景。

    随着人流,我依次走进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小楼,让我心灵感到十分震撼的是,小楼中的房间用作了陈列馆,里面到处摆放着主人曾经穿过的衣服、裤子、皮鞋、雨伞和用于商务的旧公文包,乃至针头线脑,大小生活物品一应俱全。我仔细阅读了主人陈嘉庚的简介,得知了他的生平事迹,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于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他从9岁开始读南轩私塾,17岁远度南洋,赴新加坡协助他的父亲经营一家米店。后来,自己独立经营了一家专门生产橡胶的企业,把业务拓展到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成为东南亚赫赫有名的“橡胶大王”。眼前的这座小楼,就是陈嘉庚先生回故乡厦门时自己设计建造的。

    行走在小楼间,寻找着一代富豪的生活足迹,感触良多,尤其是到达会客厅之后。一般来说,会客厅是一个家庭的接待空间,按道理应该被主人装潢得奢华大气才是。然而,会客厅里没有豪华家具及装饰品,也没有价值千金的名人字画等物品来衬托主人地位和身份。一切都显得极其简陋,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国人都讲究面子,外出经商而致富,首先是购买田地,金玉满堂,像陈嘉庚先生这样一位富可敌国的人物,如此简陋的陈设,如何接待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简直不可思议……进入西侧的房间,我又依次参观了餐室、工作间和卧室等生活空间,见到的无非是主人用过的一些私人物品,如油漆斑驳的桌椅、陈旧不堪的木床、破旧的蚊帐、毛背心、手杖、皮包和补了又补的破雨伞等,这些旧物品在现代人眼里一钱不值,然而它却是陈嘉庚生前勤俭节约的见证。他从小受到儒学教育,一生勤俭持家,即使他后来营商致富,积有家财万贯,也谨遵组训,家事一切从简,处处 “求缺不求全”。从这些毫无价值的陈列品来看,尽管失去了过去年代的鲜艳的色彩,但掠过百年的风霜雪雨,我们依然领略到了一代爱国华侨的辉煌,一个时代的光与影。也可以从中看出陈嘉庚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整个小楼都透着一种实业家兢兢业业的生活气息。我在心中默默地想,以陈嘉庚先生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别墅,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加舒适,但他一生捐资助教,赈济灾民,大多数的财富用来抗日救国上,自己却是布衣蔬食,过着普通人一样的日常生活。

    来到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这一座建筑是“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也是一座闽南风格的建筑。我发现这里有大量的以图片、图表、实物为主的展品,非常形象地展示了陈嘉庚先生的一生,这些展品,似乎在默默地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气氛庄严肃穆,一代精英的事迹是多么感人肺腑。我的目光再次在所有展品的细微环节游移,生怕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也许是管理单位别出心裁吧!这里所有的展品陈列都有条不紊。陈列馆内有厅堂和十多间,每一间房子都有不同的展示内容,陈列以“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为主,非常逼真地展现出陈嘉庚先生驰骋商海的雄韬伟略,经营实业的纵横捭阖,抗日救亡的正气凛然,捐资办学的高风亮节,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不遗余力支持国家建设的赤诚的爱国情怀。通过欣赏这些展品和宣传品,想到自己生活中对物质的过于追求,不免自惭形秽

    伫立在展品面前,就像随手翻开了一本丰富多彩的编年史,一部记录个人成长的、滋味隽永的鸿篇巨制。我依次用数码相机把这些陈列品都一一拍摄下来,我想,我要以身作则,把这些照片资料作为陈氏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教育子女。而且,我要形成文字长期保留下来,以便时时鞭策自己,能够见贤思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