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勇
【摘要】城乡差距问题是我国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四川也面临这个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新型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问题的有效维度和重要举措。十八大以来,四川新型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城镇化在加快推进期,但是,新型城镇化短板弱项依然存在,对此,我们提出了六个方面对策建议。
缩小城乡差距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长期致力于消除的重大问题,也是四川城乡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国内外经验表明,新型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维度和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结合四川省情,出台了系列关于新型城镇化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全局性、系统性和统筹性新型城镇化之路,把新型城镇化成就擘画在四川大地上,持续提升了新型城镇化水平。
调研发现,四川新型城镇化短板弱项依然存在,结合四川省情,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引领下,我们提出了六个方面建议,期望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 四川新型城镇化增速换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发展阶段,四川新型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
(一) 四川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四川新型城镇化到了上升拐点困境期。根据城镇化国际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50%—70%时,城镇化就处于了上升困难拐点值。2021年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达到了57.8%,恰好处于上升拐点困境期。
二是四川新型城镇化区域不平衡性特征较为明显。2021年末成都市城镇化率达到了79.48%,而全省其他地市州的城镇化率均低于70%。此外,市州之间城镇化率差距大也较明显,临近成都的资阳市城镇化率仅为42.12%,三州地区的阿坝州(42.09%)、凉山州(38.66%)、甘孜州(31.52%)城镇化水平整体都较低。
三是相比国内城镇化水平四川压力较大。2021国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而四川(58.4%)相比国家水平低了6.32个百分点,相比珠三角城镇化率87.5%差距更大,四川新型城镇化压力较大。
(二) 四川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一是“二十大”报告与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对于新型城镇化、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出了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国家与四川在布局新型城镇化战略时出台了系列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协同发展政策文件。譬如,四川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和《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系列政策,为四川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四川强镇战略强镇、强镇试点行动,为四川新型城镇化提档增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譬如,“百镇建设行动”、“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等战略部署,提升了四川新型城镇化新格局。
三是“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城市群快速发展期为四川新型城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两项改革形成的700个中心镇、128个副中心镇和7392个中心村为四川新型城镇化换档提速提供了巨大舞台和重大机遇,为提升四川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巨大契机。
二、 四川新型城镇化主要成就
十八大以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要求,新型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取得了一些成就: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效逐步得到逐步呈现。
——以成渝双城圈为带动的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的城镇化能力均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县城、中心镇、副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色城镇、生态城镇、智慧城镇的特征越来越突出,百镇建设行动和培育省级百强中心镇的效果日益呈现;新型城镇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城镇综合承载力、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中心镇综合治理能力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
三、 四川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短板弱项
四川新型城镇化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调研发现,四川新型城镇化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还有优化空间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中长期规划”,结合四川省情特征,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十四五”规划与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为四川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调研发现,鉴于四川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各地人口、资源禀赋、产业、交通、财政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四川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提供了较大空间。
(二)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支柱产业需增强
实践表明,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既是支撑城镇民生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承载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关键要素。调研发现,相比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四川城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支撑城镇产业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自贡、达州、攀枝花、内江、遂宁和宜宾等城镇的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乐山、德阳、广元、巴中、资阳、眉山、雅安、西昌和广安等城镇产业需要重点培育,南充、泸州和绵阳等城镇的城镇产业发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三州民族地区的城镇产业发展特色化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需更新城镇化既有车道开拓新车道
推陈出新,更新新型城镇化既有车道开拓新车道是四川新型城镇化增速换挡的科学抉择,也是践行四川新型城镇化应该具有的理念。调研发现,四川新型城镇化既有车道,不论是软硬件设施设置,还是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都需要亟待更新升级。从开拓新型城镇化新车道看,有些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减弱,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后劲动力不足,开拓新车道已势在必行,其中两项改革为四川新型城镇化开拓新车道提供了较大发展机遇。
(四)需完善全面覆盖城镇常住人口服务
实践表明,全面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但是,调研发现,四川新型城镇化还有没能够全覆盖常住人口民生服务和公共服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预算城镇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财政经费时,有的地方还是基于户籍人口,把城镇常住人口诉求忽视了,明显违背了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二是在设置中小学学位、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在设定养老床位经费等民生服务方面时,城镇常住人口的诉求还没有被全覆盖。
(五)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不断创新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不竭动力。调研发现,四川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机制创新还需要加强。譬如,在制定城镇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政策时,难以突破基于城镇户籍人口思维制约,降低了常住人口市民化意愿;二是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譬如,四川“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和达州)需要通过创新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两项改革中心镇村的融合城乡发展需要大胆创新试点;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和创新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六)需要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城镇化
当前,数字技术+已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践表明,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调研发现,在四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城镇化水平还不够,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很不够,数字技术在四川新型城镇化的突出地位还没有得到彰显,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城镇化智慧化。
四、 对策建议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结合国内外省内外背景特征,针对四川新型城镇化短板弱项,我们提出了七个方面建议:
(一)党建引领强化党对新型城镇化领导
强化党对四川新型城镇化坚强领导是确保四川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成就的政治保障。对此,我们建议:一要把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四川新型城镇化聚合效能优势。二要加强党建引领四川新型城镇化全过程,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正确方向,彰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资源的领导核心地位。三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各部门、各组织机构党建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头示范效应。
(二)树立科学的创新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针对四川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力的短板弱项,我们建议:一要树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编制和升级高标准、前瞻性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防止“千篇一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四川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二要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四川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和不竭动力,把创新驱动注入和融入四川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发展模式方式,创新融资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三)更新新型城镇化旧车道铸就新赛道
目前,四川新型城镇化到了升级换档关键时期,对此,我们建议:
一要按照“二十大”和四川省第十二届二次全会的精神要求更新新型城镇化“旧车道”。深入贯彻落实四川“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基于四川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赋予“一干多支”、“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等城镇化既有车道的新动能,各地进一步优化升级“六大提升行动”和“五项改革措施”,按照“更新城市规划的八个方面”要求,全面更新升级四川新型城镇化既有车道,赋予新型城镇化既有车道吸纳更多人口就业与更强的产业承载力。二要铸就四川新型城镇化新赛道,不断地创新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新发展方式,抓住两项改革建设大批中心镇中心村的重大发展机遇,铸就四川新型城镇化新赛道。
(四)因地制宜打造新型城镇化支柱产业
有支柱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条件,缺失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不可能实现。对此,我们建议:一要定位新型城镇化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在中心镇、副中心镇和中心村,适合农产品深加工的,闭环农产品深加工体系;适合商贸服务业和生态文旅业的,按照商贸业态和文旅生态业打造;适合工业加工制造业的,配套完善产业发展必要条件。二要提升中心镇、副中心镇等对片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它们的溢出效应和涓滴效应,带动片区农民致富,稳定居民就业和收入,吸纳更多人愿意定居城镇。
(五)夯实城镇民生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民生服务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一体两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内在诉求。对此,我们建议,一要积极做好兜底性、普惠性民生工程,积极打造便民惠民生活圈,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做实做好;把中心镇、副中心镇作为新发展阶段探索和破解四川新型城镇化难题的主阵地,着力打造高品质小初高一贯制学校,着力打造满意百姓就医的高品质医院,把更多人吸引在本地就学和本地就医,使更多人就地市民化。二要切实落实农民市民化户籍与“三权”(土地权、宅基地权和集体收益分红权)脱离政策,鼓励更多农村居民安心进入城镇定居。三要继续严格落实省级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政策,严格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四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设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意人民群众。
(六)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效能
提升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效能是实现四川治理现代化的内容要求。对此,我们建议,立足四川,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一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制度机制,明确任务职责。二要找准提升四川新型城镇化社会综合治理效能的切入点,建立科学预判机制,降低新型城镇化安全风险。三要继续落实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理顺四川新型城镇化多元主体关系,处理好矛盾纠纷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实源头治理机制,实施法治、德治和自治等多主体共治,城乡居民共享治理成果。四要创新新型城镇化“三级”联动治理机制,即构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联动治理机制,凸显三级治理资源联动效能。
(七)加大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城镇化力度
新技术赋能四川新型城镇化是数字四川内在要求。对此,我们建议,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掌上APP、微信小程序等新技术赋能四川新型城镇化,增速四川新型城镇化。二要数字技术赋能城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城乡社会治理,智能化四川新型城镇化。三要落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一屏全观”和“一网统管”等新型城镇化智慧治理模式和智慧化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