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破茧化蝶”:深化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洞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中国社科院生态所研究室副主任、成都研究院副院长   廖茂林 

    成都市社科院博士  雷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圈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地理空间单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依托都市圈等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眉山、资阳共同组成的,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以同城化发展为路径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对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发展的位势和能级,加快构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都市圈建设的现代化表达


    (一)以人为本的现代化都市圈

    作为要素承载空间以及经济空间组织形式,现代化都市圈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与目的。现代化都市圈既要追求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又要注重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既要注重提高区域人口承载力和承载规模,又要注重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既要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步,又要注重人文社会同步发展;既要为产业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又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良土壤;既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

    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由超大、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构成的城乡体系。层叠化的都市圈具有很强的共生性,各个城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的核心和主干,其他城镇基于资源禀赋优势承担特色功能与作用,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相互作用将城市、城镇以及农村联系在一起,圈内工农互补、城乡共融,各类城乡要素可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收入共同增长、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智慧赋能的现代化都市圈

    现代化都市圈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将成为现代化都市圈的主要经济形态。现代化都市圈将共同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底座,建设数据要素市场,进而促进都市圈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产业化发展,打造先进的数字智能产业集群,提升都市圈竞争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改造升级可为都市圈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供便利条件。


二、成都市都市圈建设的现代化诊断


    (一)公共服务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社会治理效能有待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目标与安全保障。从公共服务体系来看,德眉资三市与成都之间在公共服务资源质量和数量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距,且四市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数据信息平台,公共服务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在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四地存在地区间立法主体多元导致法规间的冲突、矛盾或重复的问题,难以交叉执法,致使跨界毗邻区域管理存在漏洞;在金融同城化、医保等各类建设基金跨区域协同工作中,存在执法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

    (二)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

    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成都与德眉资三市的差距显著,2016年以来,成都GDP占都市圈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6%以上,且比重呈上升趋势,2021年甚至达到了79.6%。与此同时,成都的人口、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等关键指标与数据占都市圈的比重也在70%以上。中心城区与县域差距明显,《2022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2赛迪百强区》表明,成都都市圈共有10个区上榜,但排名均不靠前。同期颁布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表明,成都都市圈内仅有简阳市、彭州市上榜,分别列第93位、95位。中心城区与县域不但在绝对规模上有差距,而且在全国的相对实力也差距明显。

    (三)都市圈发展合力不足

    根据《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对上海、南京、广州、深圳、长株潭、西安以及成都等7大都市圈的比较发现,成都“虹吸效应”明显,成都GDP总量和人口在都市圈中的占比分别为79%、65%,远高于其他都市圈。成都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对比成都与德眉资以及成都与全国其他城市的相关比值发现,在平均企业互投资金方面成都都市圈的比值为2.2,远低于广州都市圈的11.5,位居7个都市圈最末位;人口流动均值比值为32.6,排名倒数第三,远低于西安都市圈的55.3;铁路班次比值为0.09,排名第四,也与排名第一的深圳都市圈0.24差距明显。城市间联系不充分,平均城市间人口流动数量仅3.0万人次/天,位居7个都市圈最末位,远低于广州都市圈的12.4万人次/天;平均城市间企业资金互投额为11.8亿元,位居7个都市圈最末位,远低于上海都市圈的152.5亿元。

    (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都市圈科技创新主要集聚在成都,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成都在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排行榜中位列第11位,排名靠前,但与第一名深圳还有明显差距,例如2021年成都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2%,深圳则高达5.46%。同时,都市圈成果转化不足,存在产业承载力不强、资本支撑不够、机构专业化服务不足、技术转移服务流程和分配政策优待优化等问题。


三、深化成都都市圈建设的破茧成蝶之策


    (一)弥合都市圈体制机制改革清单间隙

    进一步加大政策改革创新力度,围绕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胆探索起步型都市圈发展新路径,争取将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西部金融中心等重大建设任务中形成的先进经验率先推广至整个成都都市圈,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为促进成都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制度条件。进一步完善专项领域协同建设机制,全面推动创新、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城乡融合发展、对外开放以及要素市场等领域的协同机制建设,加速推进土地要素同城化改革、完善营商环境联建机制。

    (二)释放多维度政策合力潜能

    积极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发挥和强化成都都市圈在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中的战略支点功能作用,以全方位开放引领西部高质量开发开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战略衔接,加强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加强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衔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加快建设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更好在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发新态势中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共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贡献成都都市圈的力量。  

    (三)协力建设开放型现代化产业生态圈

    培养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推动链式关联、梯度布局,打造都市圈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共筑现代服务业高地。发展壮大科技信息服务,发挥技术、渠道、数据等优势改造提升加工制造环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聚焦重点领域,围绕重点产业,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关系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加快培育并遴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产业链“领航”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