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台州凤栖湖一景
■ 邹陶嘉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时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1996年8月12日,地级泰州市成立。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8万,辖靖江、泰兴、兴化三个县级市,海陵、姜堰和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三区,境内大小河流2.4万多条,有“幸福水天堂”之誉。
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等方面做出安排部署。
泰州坐拥96.3公里长江岸线,一级岸线长度在沿江八市居首。泰州的长江功夫,已历练了数千年。
一、黄海融江,文明曙光乍现
距今一万年左右,泰州地区还是汪洋大海。黄海不断东退,江水带来的泥沙增多,加之里下河泻河的不断沉积,泰州南边成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边发育成里下河沉积平原,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
2023年8月22日,在兴化市召开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会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团队首次对外披露了兴化草堰港遗址发掘初步成果,认为该遗址距今约7200年,是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草堰港遗址逾8万平方米,已初步发掘12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骨器和木器等,其中有江苏地区发现最早的石钺,也有目前看到最早的“钻木取火”实物。
二、文化过江,区域交流激荡
从地理上看,长江贯穿中国东西,是“限南北”的天堑。但从历史事实看,长江并没有真正形成“限隔”,或者说所谓的“限南北”被突破而成“通南北”。
数千年前,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明应运而生,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原始文化。2011年发现的兴化蒋庄遗址,距今约有4600年,对良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打破了学术界“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2023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浙江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长江文明溯源之旅,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入选长江世界遗产之旅。)
到距今2500年前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三个主流文化圈,上游的巴蜀文化圈、中游的楚文化圈、下游的吴越文化圈。“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本已接壤的两个诸侯国,在漫长的争斗中奠定了吴越文化的最初底色。发现于姜堰北郊、新通扬运河南侧的天目山遗址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城址,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期吴国向北发展要道上的一处军事要塞,距今有3100—2700年的历史。
兴化曾是吴、越属地,后成为楚将昭阳食邑,楚文化在此生根,故兴化又称楚水、昭阳。楚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诸侯国,自先祖熊绎立国江汉以来,延续800余年,在江淮流域的经营长达400多年,最后的国都位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城遗址入选长江文明溯源之旅)。
中国历史上首个真正的思想启蒙学派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38岁时涉江而行,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后泰州学派子弟至五传共有487人,分布全国各处。
1974年、1994年在泰州发现的一批六朝青瓷,纠正了“长江北岸无六朝青瓷”的说法,为泰州的六朝文化增添精彩注脚。
三、邗沟连江,漕运盐税勃兴
在江苏境内,历史上曾有过两条被称为邗沟的运河。一条由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主持开挖,是沟通淮河与长江的古老运河,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也是中国大运河水系中最早的河段,又称“山阳渎”“里运河”“淮扬运河”。春秋时期开凿,历经10余次变迁,今仍发挥航运作用。
本文重点要讲的是另一条由西汉时吴王刘濞主持开挖的邗沟。西汉初年,吴王刘濞自广陵(今扬州)向东开挖邗沟(古称运盐河,即老通扬运河的一部分),和夫差主持开挖的南北向邗沟不一样,这条邗沟是东西向,当时东端到蟠溪,使江淮水道与东部的产盐区连接,泰州的海盐通过长江和运河,行销全国各地。至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居全国十大盐监之首。南宋绍兴末年,泰州盐税比唐朝时全国盐税总数还多。鼎盛之时,有“天下税收,盐利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之说。
在运盐河(老通扬运河)之外,1958年开挖新通扬运河,东起海安与通榆运河相接,经姜堰、海陵至江都芒稻河入江(新通扬运河上的江都水利枢纽入选长江安澜见证之旅)。
四、济川通江,江城一体滥觞
唐代王维在《送从弟惟祥宰海陵》中写道:“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将“江城”美名赋予泰州。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分水陆两路攻取张士诚根基泰州,由缪湾向南加挖了十五里河道,使济川河直通长江口,泰州城内买卖也更加热闹起来,为日后长江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打下伏笔。
江阴大桥连接靖江、江阴两市,1999年4月合龙,1999年9月通车。泰州大桥2007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全线合龙,2012年11月正式开通。常泰过江通道正在兴建。城际大交通带来城市发展新格局,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和靖江市滨江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跨江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五、雄师渡江,人民海军诞生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4月23日,中央军委急电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当天下午,华东军区海军首任司令员张爱萍将军,在泰州白马庙主持召开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会议,正式宣告了人民海军的诞生。
目前泰州已形成海军诞生地旧址、纪念馆新馆、舰艇文化园的“一地一馆一园”海军文化展示格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入选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此外,泰州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长江安澜见证之旅,姜堰溱湖旅游景区入选长江自然生态之旅)。泰州还筹划建设海军主题文化园,以军事文化为主题,建设成集国防教育培训、沉浸式军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作为渡江用船造船基地之一的泰州渔行一带则建设为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
靖江本为长江中的沙洲,明代成化年间建县,至清代完全与长江北岸相连。1949年4月21日,三野十兵团从靖江胜利过江,靖江成为渡江战役的东线起点。1999年,曾担任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上将欣然题词“东线第一帆”(更早的是1842年鸦片战争中,靖江军民奋起抵抗沿长江来犯的英军)。
六、产业拥江,生产物流齐飞
泰州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全国唯一;扬子江药业集团,领跑全国医药行业;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全国的1/4、江苏的1/2。
高港港(泰州港前身)形成于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1902年,高港港开埠。1992年11月,高港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14年10月,泰州港集装箱码头开港试运营。2022年,泰州港排名全球第15,全国第11,省内第2。
七、生态护江,幸福以人为本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时,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泰州已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水城,江润福地。
泰州滨江带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方位、高层次生态新高地。近年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先后搬迁沿岸码头16座、拆除企业数十家、取缔围网养殖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建起占地300亩的春江花月夜湿地公园。作为全省渔船和渔民数量最多的沿江县市,靖江渔业人员全部上岸后,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实现二次就业。泰兴天星洲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南北长约9公里,洲岛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一座自然形成的长江湿地洲岛,入选省“生态岛”试验区名单。
2021年10月,全长234公里,总投资27.6亿元的兴化市长江引水工程全线正式通水,至此,泰州所辖三市三区城乡供水全部采用长江水源。泰州引江河位于扬、泰交界处,南起长江,北接新通扬运河,1999年9月竣工,全长24公里,是一项以引水为主,灌溉、排涝、航运、生态、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设施。引江河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后,年均引水 量增加30多亿立方米,受益耕地300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