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周刊 兰 玉/文
“健康有道,就医不难。”这是微医集团的企业使命,也是其创始人廖杰远以及每一个微医人的初心。
在创办微医之前,廖杰远已是中国智能语音领域内的一流专家,促使他进入医疗健康行业最直接的动机,源于一次家人的就医经历。
2009年,为了给两岁侄儿看病,他和家人10个月时间辗转了三个省、七家医院,即便如此,侄儿还是因误诊遭受了不可修复的创伤,这让廖杰远深切体会到在疾痛面前人们的渺小和无助。
而就在当时,信息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众多医院逐步开始院内信息化建设,这也让廖杰远下定决心转换赛道,通过自己手中的技术为我国医疗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自2010年创立以来,微医始终以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康为己任,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效性和可负担性,构建区域内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目前,微医集团业务布局包括数字医疗、数字医药、数字中医药、健康管理学院和数字健康基地五大业务板块,助力建设“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回望来路,微医一直在做医疗健康行业数智化升级的探索者和破冰者。
2010年,微医的前身挂号网成立,通过互联网拆去“围墙”,将医疗服务的窗口外移,在更广阔的维度上优化就医流程。
或许没有哪一家公司像微医这样,在上线之初就锚定帮助行业提升效率,以至于廖杰远和同事们常互相调侃:“我们明明是做企业,却操着行业的心。”
这与廖杰远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不无关系,而这种情结也渗透在了整个团队中,促使企业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心怀远方。
2015年,微医创办了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启了在线处方、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等融合创新的先河,使医疗全流程中的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形成线上线下医疗服务闭环。由此,微医完成了从医疗体系中的协助者到核心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创新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互联网医院最初诞生之时,由于突破了医疗机构审批条例、处方条例、医生执业限制,行业从怀疑,到审视,到接纳,再到拥抱,着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廖杰远和微医从未动摇,而是时刻与行业、政策保持同频共振,并保持足够的定力。
如今,互联网医院已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基础配置,“互联网+医疗健康”也已从“可选项”成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必选项”。
“健康有道,就医不难”,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为医疗体系赋能——这是微医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方向。
秉持这一信念,微医在2019年提出了数字健共体,并率先在天津、山东等地探索落地,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底板,通过机制创新打造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医保支付为杠杆、以健康责任制为驱动,通过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以数智化手段实现管理统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服务同质,创建贯穿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维护体系,切实提升居民健康指标,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
微医又一次留下了探索前沿、推动行业升级的先锋足迹。
如今,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数字健共体推动实现落地区域内“居民健康指标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提升”及“医保支出下降”的“两升一降”成效。
效果究竟如何?数据说话。以落地于天津市的基层数字健共体为例,管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合格率提升22.9%,血压达标率提升19.9%,血脂达标率提升13.3%;2023年4月,健共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同比增长23%,86%的签约糖尿病患者回流基层;2023年1—6月签约糖尿病患者医保整体结余率超20%。
不仅如此,作为微医几大业务板块的核心抓手,微医数字健共体已在建设流程、机制设计、配套体系和业务运营上实现标准化,在全国加速拓展复制落地。
营商环境向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对于数字医疗行业来说,政策、人才以及产业链等创新资源要素所迸发出的“集聚效应”,在企业孵化、成长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创始之初,微医选择了萧山,成为最早一批入驻萧山经开区信息港小镇的企业,而萧山也没有辜负这份青睐。
在廖杰远看来,萧山一直以来都是制造大区、强区,有着深厚的科技产业发展底蕴,并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当前,浙江省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变革高地,杭州提出要勇当数字经济的开路先锋,加快建设全球数智制造基地,萧山区更是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不遗余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这些都将继续为数字医疗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也为微医的发展腾飞提供加速器。
作为医疗健康行业的代表,廖杰远对中国医疗体系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面对新时代下不断变化的医疗健康需求,我国的医疗体系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升级潜力。未来,微医将在战略上进一步聚焦,以数智技术为底板,以数字健共体为抓手,协同“医、药、中医药、健、城”几大业务板块,不断以“健康为中心”推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数智化升级。
廖杰远坚信,当互联网医联体能够切实容纳进足够数量、足够多元的产业链主体,并形成多主体紧密协同的闭环生态后,将构建起一个更适合国情、更加高效的健康管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