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静
日前,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明成功举办。以“寻味绿色云品,悦享云南生活”为主题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盛装”亮相,参展企业达433家,参展产品1500余种。普洱茶咖余韵悠长,七彩云花绚丽绽放,时令果蔬琳琅满目……“绿色云品”成为展出现场的“流量王”,与绿美云南相映成辉。
近年来,云南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塑产业格局,打造出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云品”。放眼未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消费理念,“绿色云品”要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还需紧紧围绕生产加工、内培外引、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绿色云品”金字招牌,让更多“云字号”产品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优化产业布局,下好绿色高端“先手棋”。客观来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主要集中于原料端,而生产端多为“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存在加工率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要让“绿色云品”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重塑产业链、价值链,走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思路。一方面,抓好农业生产的开始端,从根源构建绿色有机的农业体系,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上游的“第一车间”,推进绿色、有机、标准化基地建设,构建绿色科技体系,精耕细作保证“绿色云品”高质量;另一方面,聚焦农产品终端精深加工,坚持集群发展、创新驱动,打造一批知名加工企业,设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示范点,并融合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使农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绿色云品”全价值链有效提升。
强化龙头带动,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小散弱”是制约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截至目前全省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占比较小。独木难成林,“绿色云品”的“出圈”需要更多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整合。一要持续做好“绿色云品”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营监测,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建立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目录,落实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奖补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云南;二要创新投融资方式,以“政企合作”模式撬动商业“大资本”,吸引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云品”行业,支持龙头企业、民营小巨人等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三要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以建平台、解难题为抓手,建立“绿色云品”与“一部手机办事通”“云南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平台的无缝对接渠道和接口,实现资源整合、互联互通,高效解决企业“地难找”“融资难”“税收管理难”等问题。
抢占市场高地,用好品牌营销“杀手锏”。藏在深山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绿色云品”要成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国民样板”,还必须在品牌塑造和多元营销上做好文章。其一,要建立“10大名品”“10强企业”等评选、宣介常态化机制,树立行业标杆,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其二,要健全品牌标识和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以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登记等为载体,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一品一码”,并将“绿色云品”认证有效性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品牌认证和产品社会公信力。其三,融合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和电商平台的作用,将电商年货节、特色丰收节、国际博览会等活动与直播互动、达人带货等方式结合起来,采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增强线上购物体验,为“绿色云品”强势出滇插上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