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假冒国企”真正暴露了什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易先学


    自2018年2月6日中核集团重磅声明工商注册在其旗下的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第一家“假冒国企”开始,到中国化学工程集团2023年8月18公布7家假冒国企,粗略一算,已有上千家“一级假冒国企”诞生。

    根据央企声明和媒体报导,这些“假冒国企”全都是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真央企或真国企(以下统称“真国企”)的公章、营业执照等方式将“一级假冒国企”注册在某一个或多个“真国企”名下。

    然而,按照工商注册要求和流程,新公司注册时要么走全线上无纸化注册流程,要么是现场交资料、线上业务确认相结合注册流程。走全线上注册流程的,经办人员需要在工商注册系统填写“真国企”股东法定代表人的最新身份证信息(包括身份证有效期),还要拍照上传带有该“真国企”最新防伪二维码信息的营业执照并上传,如果是假的营业执照或身份信息输入有误,审核就不能通过,并且“真国企”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在工商登记系统进行人脸识别和“业务确认”(或现场提供该法定代表人经过银行和有关机构认证的数字证书)。走现场交资料、线上业务确认注册的,经办人员需向工商部门提供带有“真国企”防伪标识的营业执照原件和公章,工商机关要对营业执照原件进行防伪验真(公章不验真),“真国企”股东的法定代表人还要线上做人脸识别认证和业务确认。就是说,无论全线上注册还是线下注册,都要对“真国企”的营业执照进行真假验证,且“真国企”法定代表人要进行人脸识别及业务确认。

    那么,问题来了!

    不法分子作案时,这两个环节是怎么通过的?到底是工商注册部门的营业执照防伪验真和人脸识别、业务确认系统存在重大技术漏洞?还是不法分子同工商部门有关人员内外勾结作案?(以下统称“管理漏洞”)

    若如此,不法分子、中介公司岂不是可以利用这个“管理漏洞”,随意伪造任何一家央企、国企、事业单位、甚至是任何国资委、国务院的公章和营业执照,打着国企混改或是远期股权收购、代持股份有偿挂靠的旗号,诈骗那些不明真相的民营企业或个人,从而牟取暴利?!

    很显然,近千家“一级假冒国企”的当事人(比如法定代表人等)不可能都既非法伪造“真国企”的印章、营业执照,还能突破工商系统的营业执照验真和人脸识别管理系统,相当部分人都是怀着与“真国企”合作的愿望却被不法分子利用工商部门的“管理漏洞”诈骗,成为这个“管理漏洞”的受害者。

    并且,这“近千家一级假冒国企”下面又有多少家不明真相被混改挂靠的可能上万家下属“假冒国企”,又有多少人被骗?!

    而如果这个重大“管理漏洞”继续存在,那所有新公司注册和老公司的工商变更的“身份认证”和“业务确认”不都成了摆设,“李鬼”如何能从根上杜绝?并可能长期存在、大量存在。因为,还有些国央企根本就不知道其名下存在“假国企”,还有很多挂靠在一些不起眼的事业单位、因多种原因尚未注销的僵尸国企、社会组织名下的“假国企”,根本就没人理会,这些假冒公司及其子子孙孙公司也与其最上面的“假国企”都没有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

    所以,在社会、媒体、国央企和国家有关部门严厉打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假冒国企”的出现,只要工商注册管理部门的身份认证、人脸识别系统等没问题,也不再“只做形式审查”,“一级假冒国企”及其下属的“假冒国企”就不可能再产生。

    出了这么多“假冒国企”,真正受损最大的其实是“国家信用”,是国家商业信用管理和营商环境。因为老百姓没法辨别,他们只相信国家机关会严格把关,并有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