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视野下的湘湖IP品牌研究与传播”为主题,湘湖智库首场课题研讨活动顺利举行。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湘湖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文化赋能、宣传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积极建言献策,汇聚智慧力量。
■ 华东周刊 周子青/文 马祯俊/摄
以“国际化视野下的湘湖IP品牌研究与传播”为主题,湘湖智库首场课题研讨活动顺利举行。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湘湖的发展定位、战略规划、文化赋能、宣传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积极建言献策,汇聚智慧力量。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湘湖智库专家刘晓东指出,湘湖与西湖虽然形成原因相似,但文化气质截然不同,应当错位发展。湘湖更强调的是越文化,也彰显了弄潮儿般不服输、敢挑战的创新创业精神。在发展定位上,要面向未来,留白与开发并举,致力于开创新形态、打造新模式,积极践行“三生融合”新理念。在城市空间上,要做好“一见钟情”文章,整体景观控制规划与局部打造特色亮点并进,从景观绿植的丰富度、建筑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入手,邀请业界知名大师参与设计,持续提高湘湖的辨识度与吸引力。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湘湖智库专家胡宏伟指出,城市发展赋能旅游开发,兼具旅游景点、休闲度假区、城市能级配套中心三种属性的湘湖,拥有更开放、更多元的可能性。奔竞不息的钱塘江文化与8000年独木舟赋予了湘湖阳刚硬朗的形象特征,立足通江达海的气质基底和现有资源优势,融合创新创业高地的功能定位,湘湖要进一步明确主打概念,跳出湖泊的阴柔定位,差异化发展,着眼于更多富有时代感和年轻感的动态元素,面向未来,构建自己独特的辨识度。
杭州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特邀专家阮浩勇表示,湘湖要提升IP品牌影响力:一是要彰显独特性。从湘湖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区位特点等出发,系统谋划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出鲜明的辨识度。二是要增加融合度。以项目为牵引,把文化更好地嵌入到景区里面,既要做好原有文化家底的挖掘、活化与利用,打造集中展示窗口;也要“无中生有”,积极创新业态模式,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标识性、引领性项目和产品。三是提升颗粒度。要注重细节,坚持止于至善、体现品质,做到处处有匠心、步步是胜景,让人不经意间都能触摸到文化,感到悦目又赏心。
中国企业家日报社副社长、杭商传媒董事长、湘湖智库专家马晓才表示,湘湖IP的打造,绝对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兼具思想美学、人文美学、情怀美学、技术美学,且富有包容性及国际化视野与格局,其作品才有可能真正反映湘湖的气质,才有生命力,并得以千秋万代流传。他希望有一个综合性的团队来出谋划策、携手打造,这个团队至少应该涵盖战略研究、品牌研究、传播影响力研究、文旅和产业研究、人文历史研究、自然美学研究,甚至水利水质研究、交通研究等领域,这也正是湘湖智库的作用所在。
浙江广电资深媒体人、湘湖智库专家舒中胜表示,很多时候,出圈只需要依托一件热门小事、一个网红点位。湘湖要充分利用好开元森泊等已有的成熟优质资源,借势做大IP品牌;要积极策划浙江网球名师赛、湘湖美食节等各类活动,持续激活湘湖热度;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立足萧山元素、湘湖特色,进一步提炼并放大,充分彰显独有的精神气质。不能盲目开发,也不能一味跟着西湖的步调,要借势借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浙江大学文学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特邀专家盘剑认为,湘湖IP的打造应当重点处理好湘湖与西湖、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本地与外地四组关系。要在学习借鉴西湖经验的同时更多着眼于两者的差异性,寻找湘湖独特的精神气质,以错位发展谋共赢未来;要做好文化与自然的融合转化文章,巧用文化赋以自然独特属性;要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实、未来元素有机结合,建立“小湘湖”和“大湘湖”理念,进一步实现延伸贯通、交相辉映;要兼顾好本地与外地两类消费者,妥善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