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会 郑钦文 蒋俏仪
7月5日,中国石油刘辉采气技能专家工作室创建成立十周年之际,成功入选2023年重庆市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今年入选的15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标志着专家工作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更近一步。这是该工作室发展十年,在荣获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石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后,收获的又一重磅殊荣。
笃立前行,打造工匠品牌
十年前,专家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8人,涉及的专业也仅有采气、压缩机操作两个专业。十年过去,团队成员扩至26人,专业增至5个,将采输气仪表、供电、油气管道保护3个工种涵盖其中,实现采气专业全工种覆盖、全产业链的现场服务,也涌现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大代表等优秀人物。
2019年,分公司、气矿从顶层设计出发,将该工作室依托单位调整为重庆气矿工艺技术所,充分利用研究院所的技术优势,实现技术与技能的融合、协同工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交流互通,打造气田开发提质增效、难题攻关、人才培育新高地。自此,一个拥有历史积淀,但却“崭新”的专家工作室成立。
刘辉作为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及冠名人,见证了工作室从无到有的诞生,也亲历了工作室创建发展的十年历程。在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精良的平台、精准的服务等“四精”工作室特色。在集团和公司的年度考核中多年名列前茅;2020年被原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刘辉采气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2年在企业内部被命名为“中国石油刘辉采气技能专家工作室”。
鼎力创新,矢志攻坚克难
2020年,专家工作室巡诊一线时,发现采气井站分离器浮筒液位计经常出现液位显示不准,严重影响生产安全。
工作室成员通过运用创新方法,设计出一种新型磁浮子液位计,不仅解决了传统钢质磁浮子易附着气田水杂质,造成液位计卡阻导致显示失准的问题,还解决了原空心磁浮子受压力变化易破损变形的问题。
该项目在第三届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一举斩获特等奖,并申请国家专利,目前在多个兄弟单位推广使用。
在该工作室,这样的创新成果不胜枚举。自成立以来,解决一线生产难题380余项,年创效益1000余万元。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获国家专利86项专利,发表论文128篇,其中《防堵塞的阻火器》获集团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阻断式清管操作法》评选为集团公司生产十大绝招绝技。
工作室管理模式日趋成熟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行业内外的顶尖专家关注研究、观摩学习。6月初,中海油炼化交流团到该工作室调研时,对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和工作室平台作用发挥大加赞许,力争在3年内建成中海油一流炼化专家工作室。
接受采访时,刘辉坦言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措施推进工作室建设,与各方专家学者加强交流、开拓视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惠,为能源行业发展,培养选拔高素质技能人才。
授业解惑,培育接续人才
2019年接过工作室领衔专家接力棒的刘辉,带领工作室成员集思广益,在线收集和解答井站员工提出的疑难问题,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对远程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出诊”到一线“巡诊把脉”,为难点问题现场开出“良方”。
刘辉说:“工作室的成立,让技能人才有了专门钻研技艺的地方,对技能人才培养有很大帮助。”
为培养接续人才,工作室一边指导各层级采气技能专家工作室建立及轮值制度,一边以竞赛为抓手,按照“分层次、有重点、重实效”的原则,从基层挑选优秀人才与工作室成员签订师徒协议,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
荣获“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采气工竞赛”金牌选手的弋小东、银牌选手蓝羽等“90后”青年员工,就是通过工作室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成长,被挖掘培养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有68名徒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24人技能等级提升到技师以上,27人获得气矿级劳动模范等荣誉。
近年来,工作室成员主动参与技能大赛教练工作,培训的选手在国家级二类竞赛、集团公司和分公司组织的各类技能竞赛中,累计荣获13金24银31铜、多项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并在集团公司创新大赛斩获两个一等奖,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功底扎实、基础过硬的后备人才。
十年来,工作室骨干成员,为企业培育人才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大幅提升,5人获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8人获评企业级技能专家,8人获评首席技师,2人获评高级技师、6人获评高级工程师。其中,骨干成员刘辉、王川洪先后被评为大国工匠,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谢利平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感动石油十大巾帼风采人物”,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蒋伟、万戈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对专家工作室技能人才下步培养目标,刘辉说:“我们要搭建行业领先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育平台,贴近生产实际、解决现场问题,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