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 — 从中国一汽创建 70 年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1 1.jpg

2023年6月26日,解放卡车巡游车队行驶在长春市人民大街上。 张楠 摄

■ 翟伟 张辛欣 宗巍 段续 张建


    这里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研发制造出第一辆汽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汽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新纪元,标注了走向汽车强国的坚实步伐。

    这里凝结了几代中国汽车人的艰辛奋斗:荒原建厂、奠基立业、自主创新,一汽发展历史背后是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一汽时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走过70载岁月,站上新起点的一汽和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进,锚定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产业报国

70载艰苦奋斗振兴汽车工业


    长春东风大街,中国一汽老厂区。百余栋中式雕檐、西式阳台的红色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孕育出红旗、解放两个民族汽车品牌,见证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

    汽车,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象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朴素的话语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梦想。党把建设一汽列为“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3年7月15日,来自全国的万名建设者会聚长春西南郊,于茫茫荒野上夯下了第一根基桩。一汽创业之路由此铺就,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此展开。

    举全国之力,三年建成投产;从零起步,打开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开端。

    现代化生产已大规模普及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汽车是在怎样一个技术封闭、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造出来的。然而创业艰辛,从造车到造好车,依旧征途漫漫——

    上世纪80年代初,解放牌汽车各项指标明显落后。3年更新工艺装备2万多套,新建生产线79条。历时6年,中国第二代载货汽车解放CA141投产。一汽扛住巨大压力,在不停产、不减收的同时完成换型转产,实现“第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迅速打开汽车市场。当时,国内汽车产能不足百万辆,产品“缺重少轻”,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跟紧产业步伐,一汽开始“第三次创业”: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轻型车和轿车;与大众、丰田等建立合资公司,快速提升制造能力……通过结构调整与合资合作,企业快速成长,2001年产量和收入比1988年增长3.2倍和13.4倍。

    入世加速了汽车全球化的进程。面对外资品牌的突然涌入,技术、品牌等都不占优势的本土企业一度陷入危机。市场竞争的被动让一汽认识到,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节奏。

    主辅分离,迈出从“计划”到“市场”的步伐;股份制改造,完成由单一国有独资到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汽按下改革快进键。

    2017年9月18日,一场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机构能增能减的“四能改革”全面展开。

    “那时我刚到北京参加培训,第二天上午就接到通知,全体‘起立’重新竞岗。哪有心思逗留,赶紧买票返程。”回忆当时场景,一汽改革办主任刘俊历历在目。

    明确目标,举全集团之力发展红旗品牌;突出创新,完善自主研发体制;优胜劣汰,打破“铁交椅”以目标定岗用业绩定酬……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组了体制机制,激发了创新活力。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新的创业”,也让一汽焕发新生——

    成长为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前列;到2022年底累计产销汽车超5400万辆,实现营业收入79881亿元;近5年红旗品牌销量增长65倍,品牌价值达到1155亿元;连续12年解放品牌领跑行业,品牌价值达到1187亿元。

    因民族汽车工业而诞生,随时代大潮而发展。一汽揭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崭新的一页,见证了大国造车的艰辛与成就,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人才,推动了产业链的成长壮大,为建设汽车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从“一五”到“十四五”,昔日如稚子般的一汽已走向壮年。中国汽车工业依靠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的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

    “唯有坚定不移地踏着市场的节拍和改革的鼓点,才能拥有持久活力与动能。”一汽党委副书记王国强感慨,这是一汽发展的启示,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写照。


勇攀高峰

努力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手中


    最大功率达到560千瓦,性能指标实现国际领先——今年初,由一汽自研自制的V型12缸直喷增压发动机试制下线。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制造工艺高超。结构复杂、开发难度大的V12发动机,更是代表了乘用车发动机的最高水平。外国老牌汽车生产企业积累形成了深厚的经验,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在这个领域曾长期处于空白。

    “这是几代红旗人的心血啊!”产品下线当日,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赵慧超百感交集。经过持续科技攻关,这台发动机打破国际供应商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壁垒,掌握动力制造的主动权。

    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门”。曾几何时,国内整车生产依靠外部引进。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严苛的谈判条件,让无论生产制造还是产品开发都深受掣肘。

    在一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先进工艺……伴随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一代代一汽人开始了对核心技术的艰辛跋涉。

    0.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5,一汽研发总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和团队“雕琢”了13年。

    这是发动机缸体的“中国精度”。杨永修告诉记者,发动机缸体上有100多个孔,加工过程极易变形,为保证性能,必须将缸孔精度控制在极限。但数控铣床精细化加工的核心参数一直被国外企业视为机密。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别人难以达到的精细程度。”十余年磨一剑,历经周而复始的推翻重来、在无数代码中反复试验,杨永修和团队最终破解了核心参数,掌握了精密制造的“钥匙”。

    深钻“卡脖子”领域,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针对变速器组建专项工作组,成立动力总成工厂,展开长达十余年的全面自主研发,实现全面自主掌控;

    聚焦动力电池,创新低温电芯、电池包保温隔热等一系列技术,实现Ah级全固态电芯试制;

    从系统集成、智能网联到前瞻造型、关键材料,瞄准41个重点方向持续攻坚……

    今天,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产业链的安全可控和协同创新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这需要国内同行共同努力、彼此补齐短板。”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周时莹告诉记者,作为链长企业,一汽必须开放生态,实现共研共创。“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情。”

    与华润微电子等合作,做深电子元器件产业链;集合领军软件企业,加强算法开发验证……一汽与头部单位建立38个协同创新实验室和5个基础研究实验室,努力推动产业链升级与突破。“未来,我们要继续把车端交付等能力开放出来,和产业链伙伴一起挺进汽车科技‘无人区’。”周时莹说。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汽的探索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写照。用70年走过了国外一二百年工业化的道路,中国跌宕起伏的造车历程,写满了对核心技术的渴求与攀登。


锚定航向

乘势而上让民族品牌勇立潮头


    7月3日,伴随着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中国汽车工业迈上新的里程碑。在这场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汽车加速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民族品牌迎来历史机遇。

    “这给了我们难得的时间窗口,现在要做的就是锚定高质量,加快品牌向上!”王国强说。

    走进红旗制造中心繁荣厂区,智能制造的体验扑面而来:集成机器人集群有条不紊,超声波设备精准质检,每分钟就有一台红旗轿车“驶”向市场。“通过数据传感,这里的每个细节都会‘搬’到虚拟‘孪生工厂’,让生产提质增效,为创新提供支撑。”红旗制造中心副总经理修俊一告诉记者。

    是工厂,也是数据平台;是生产,也是供应链管理。以先进制造为牵引,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把准产业“方向盘”,坚定推进战略布局。

    “两个全部”——建厂70周年之际,红旗品牌宣布:技术创新投入将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

    成立新能源开发院、智能网联开发院等,前瞻储备未来十年技术方向,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未来三年密集推出15款红旗新能源智能产品,覆盖全部细分市场;到2025年,一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5万辆,红旗品牌超过50万辆……

    “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赛道。”中国一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现东表示,要通过打好新能源转型攻坚战,带动企业从理念到运营全方位转型。

    做强自主品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格局。

    近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一辆辆新款红旗轿车有序装箱,启航欧洲。搭乘新能源汽车出海“浪潮”,红旗品牌加速“走出去”——1至6月完成出口5003辆,同比增长172%。

    “我们要打破中国品牌‘廉价’的陈旧观念。”一汽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勇告诉记者,红旗从一开始就选择国外发达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并在沙特阿拉伯、挪威等17个国家开辟销售渠道。“如果中东、欧洲市场能做起来,就意味着可以在全球市场树立起高端形象。”

    象征天圆地方的车灯组合、寓意高山飞瀑的格栅设计……蕴含着浓郁东方美学和中国文化的红旗品牌,加快走入国际市场,也大踏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连续迈上30万辆“关口”后,今年国内销量预计超过40万辆。

    “红旗曾被视为‘国车’,今天,我们要把它打造成‘国民车’。”邱现东说,红旗要变年轻、更时尚、更科技,向价值链全方位攀升。“我们有品牌自信,更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