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苏州:聚沙成塔 构建“纳米 +”产业生态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2023年的重点工作。

    放眼全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沙成塔,逐渐形成极具引领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产业集群。

    苏州纳米产业从“基础研究”延伸至“多种应用”,逐渐构建出“纳米+”产业生态圈。目前,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总体规模全国领先,约占全国的30%。2022年纳米产业相关企业1128家,产值规模达1460亿元。

    “小小的纳米,在苏州创造了一个大大的奇迹。”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近日表示。

    纳米很小。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直径大约就是一纳米。科学家常用的一个类比是,如果把直径为一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纳米价值很大。纳米技术,涉及在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操纵物质。微观尺度下,纳米材料“打开了一个物质的新世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表示,纳米和纳米以下的材料结构,会是一次技术革命,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总体规模稳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30%。这里不仅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还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据统计,2022年,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822亿元,纳米产业相关企业1128家,产值规模达1460亿元。

    “苏州的纳米产业集群,代表了中国纳米的最高水平。”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淑梅说,牢牢掌握底座技术后,“纳米+”将赋能百行千业。“在长三角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更多‘极致技术’能在这里碰撞、交融、裂变,奔腾不息。”

    最是一年春好处。沿着苏州金鸡湖大道一路向西,不到10公里就可抵达苏州纳米城。繁忙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占地20万平方米的姑苏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纳微科技科研大楼拔地而起,敏芯股份新大楼装修收尾……

    这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近1800亩土地上,入驻纳米企业超46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引进院士团队7个,涌现了一批细分赛道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据统计,目前已有中科新材、敏芯股份、东威半导、纳芯微和润迈德等15家纳米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入驻,其中纳微科技等5家公司为苏州纳米产业本土孵化。

    纳米产业为何如此青睐苏州?或者说,苏州是如何抢得先发优势的?

    “我们做得比较早,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投资者。”张淑梅说。

    2006年,苏州联合中国科学研究院建立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这是国内首个以“纳米”命名的研究所。

    起步早,会带来优势。然而,敢于投资,何尝不需要勇气、责任和担当?

    与绝大多数新兴产业相比,纳米要更为年轻,诞生至今不过30多年。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当时,纳米产业在国内刚刚起步。我们要上这个项目,很多人不理解,因为纳米科技是一项基础性科研工程,技术攻坚既需要创新,也需要耐心。”张淑梅回忆道,“从一开始,我们就做好了‘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花大力气,长期投入。”

    当时,张淑梅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信局产业科室负责人。

    和“起步早”同样重要的,是“起点高”。中科院纳米所在苏州落地,赋予了纳米产业化落地的责任,也提供了纳米产业飞跃的机会。

    纳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徐科,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最早引入的高端人才之一。

    据徐科介绍,他从2003年左右开始研究北京奥运场馆的灯光布置,其中要用到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在技术和产品开发过程中,他了解到中科院在苏州建立新的研究所,希望把科研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这与他的想法完全契合,双方很快“牵手”。

    2010年,纳维科技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氮化镓晶片,在氮化镓晶体结晶质量与块体材料电子迁移率等综合指标方面,均步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第7家、我国首个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和批量供货的公司。

    “苏州能找到我需要的资源,能找到支撑我们发展的平台,投入可能是最小的,就能把事情做起来。”徐科表示,苏州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努力构建投资体系,让创业企业能扎下根来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它希望得到的或应该得到的支持。

    2014年,苏州纳米城投资了全球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为纳米级芯片制造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研发基础。这是世界上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大科学装置,可以极大地提升纳米级器件制造效率。

    “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底座’,集群确立了以苏州实验室为龙头,姑苏实验室为传承,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为组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创新体系。”张淑敏说,有了“根基底座”,相关技术人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从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到单分散多孔硅胶微球,再到磁性微球,10多年来,纳微科技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并成为全球第一家可以提供粒径超过30微米微球层析介质的公司,并于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纳米微球材料第一股”。

    “企业有需求,我们就跟进服务。”张淑敏介绍。2010年,纳米技术应用被苏州确立为区域战略性产业。同年,园区成立了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苏州纳米公司”),主要职能就是建载体、建平台,提供企业发展所需配套服务。

    “公司坚持了这么多年,除了得益于苏州纳米城提供的实验平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苏州纳米公司的天使投资基金。”敏芯股份副总经理张辰良说,在资本助力下,公司最初的实验逐渐衍生出一代代新产品;当产品品类增长、销量利润增加后,公司又借助资本的力量,开始自建晶圆制造生产线、封装线,形成了IDM模式,并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

    “相信未来十年是纳米产业腾飞发展的十年。”张淑敏表示,希望以“产业+”创新融合模式,在千亩的产业园里,锻造出更高水平的千亿产业。

(仲茜 覃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