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溪 雷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为我国生态产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塑造新的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掌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着力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背后所秉持的前提条件,是推动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摸清生态资源“家底”,管好生态资产“家产”,算好生态资本“明白账”,探索“三生”协同发展之路,破解“绿水青山无价”的难题,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再向生态资本的跃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能仅仅局限在修复“小生态”,更要着眼形成生态保护“大生态”。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需要摸清生态资源“家底”
生态资源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各类自然资源的总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体现,为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提纲挈领,指明了方向,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摸清生态资源“家底”。 生态资源不一定是生态产品,只有生态资源产生可供消费,产生效用,并且能够被市场所接受,才能成为生态产品。生态资源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一起,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整个过程。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需要高质量辨析当地生态资源优势,特别是针对其生态资源“存量”与“流量”开展评估,也就是针对生态资源“优势”可持续性评估,持续监测,完善本底资源档案,搭建云数据库平台,共享信息,实现信息数据在线实时监测和共享;需要高水平探索生态资源产权确权方式,明晰生态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将生态资源转变为权属清晰的生态资产;需要高目标瞄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向,数据为媒,生态调查赋能生态治理,打造生态资源知名品牌。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需要管好生态资产“家产”
生态资产是在明晰所有权并且在既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生态资产的关键是摸底确权,管好生态资产“家产”。现阶段,我国仍然有大量生态资产底数不明,归属不清,产权主体无法确定,所有权边界难以划分等问题。我国生态资产底数大,摸清难度高,资产变动情况不能及时反馈,难以形成生态资产“一张图”,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生态不同生态资产,部分管护职责依然分散在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不同部门,对生态资产统一确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生态资产管理,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监测,厘清生态资产的性质和功能,对生态资产的公益性和经济性要开展分类管理,生态资产公益性需要更好的发挥好政府在监管、保护和修复中的作用,生态资产的经济性需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提高生态资产使用效率,在生态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特别需要主要厘清生态资产保护的权责边界。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需要算好生态资本“明白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破解生态产品“度两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问题,需要算好生态资本“明白账”。生态资本“明白账”不仅仅是指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经济账”,更是要算“社会账”、“生态账”,将生态的贷方和借方综合考量进行计算。从总体来看,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异较大,在“明白账”清算中需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广泛采集各方数据,建立权威可靠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比对,准确识别自然资源资产变化情况,将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以及“优势”生态资源的供给能力作为考核区域发展的第一标准,将环境损害作为影响绩效考评的关键指标,将环境质量提升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门槛指标,达到门槛才能够进行政府的转移支付,科学评价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需要探索“三生”协同发展之路
“生态资源(家底)—生态资产(家产)—生态资本(账本)”的协同发展之路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内嵌着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前提,包含着生态资产资本化的要件,囊括着生态资产货币化的要求。依托于对生态资源的有效开发,最终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三生”协同发展的路径包含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对生态资源的认识,开发,明晰生态资源的价值;第二个环节是对生态资源产权的界定,对其使用权。经营权权利的归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并确定生态资产的机制;第三个环节是生态资产与各项生产要素一起,依托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开展资产投资,确定生态资本的市场价值;第四个环节是通过生态资本在市场中的交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货币化,并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从经济学的理念来分析,资源、资产、资本是三个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分的概念,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特殊需求的自然物质,资产是可以带来利益的资源,资本是通过实现价值增值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资产,着重强调增值属性。从生态资源、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转化的角度来看,生态资源资本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与条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承载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来看,包含原生生态产品、衍生生态产品、融合生态产品和转变生态产品,原生生态产品主要是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以自然的形态呈现的生态资源;衍生生态产品主要是指对自然资源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特色古村落、工业遗址公园等;融合生态产品是在生态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如生态旅游、休闲康养;转变生态产品主要是运用科技手段形成的生态型产业价值形态,如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三生”协同发展之路需要探索生态资产价值化、生态资产市场化、生态资产金融化、生态责任制度化。对生态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价值合理计量,明晰生态资产产权,构筑全国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从供需视角、交易规则视角和信息披露环节来促进生态资产价值实现。构建独立、统一、专业的跨部门监管小组,可能涉及到环保、农业、 林业和水利等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进行全面、协调的监管体系建设,向公众公开信息,接受公众和职能部门的监督,规避生态资产过度资本化的生态风险。
(作者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